混合传播模式下目标定位修正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合传播模式下目标定位修正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频地波雷达 混合传播模式 电离层 目标定位修正
【摘要】:高频超视距雷达中接收到的目标回波实际上是一种结合了地波绕射传播和天波反射传播的混合传播模式的信号。本文针对在目标漫散射特性影响下,地波雷达的目标回波既可能通过地波绕射模式回到接收机,也可能向上反射进入电离层,通过天波反射模式再回到接收机这一混合传播模式,即地波发射-天波地波共同接收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旨在通过两条回波路径的距离信息,实现对传统地波雷达对目标的距离信息观测的修正。对该混合传播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电离层参数特性的研究、该传播模式回波信号模型的建立、相关应用条件的推导和利用回波信号进行距离修正的方法研究等。本文首先对电离层的基本结构与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电离层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参数特性做了详细说明,对电离层内电磁波传播的机理和本课题所面临的多路径模式进行了探讨。针对多路径模式,建立了多传播路径模型,分析了该模式的相关应用条件,对该模式下的天波传播跳距、天波回波路径传播衰减和地波回波路径传播衰减分别进行了推导计算以及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传播模式回波信号的定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波束形成后的数据,并进行目标检测和航迹处理,确认地波回波路径的疑似目标。通过RD谱及目标检测得到的信息,判定疑似目标地波回波路径对应的天波路径回波,为此,提出了匹配判定的5条准则。进行天波回波路径距离修正,得到正确的地波路径和天波路径回波信息。对如何获得高频地波雷达作用范围海域上空的电离层高度等参数信息进行研究,提出了两种获得电离层高度信息的方法。通过电离层高度信息和天波路径距离,得到换算后的地波路径距离,同原始地波路径信息进行比较,最终实现对单纯地波路径距离信息的修正,完成对目标的定位。同时,对于飞机目标,提出了基于该混合传播模式的飞机目标高度估计方法。本文利用该方法,对某次地波超视距雷达实验获得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得到了修正后的地波目标距离。通过与原始地波目标距离的比对,实现了对地波超视距雷达目标定位的修正。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处理,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后续对地波发射-天波地波共同接收这一混合传播模式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频地波雷达 混合传播模式 电离层 目标定位修正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8.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2
- 1.1.1 课题背景9-11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4
- 1.2.1 混合传播模式研究现状12-13
- 1.2.2 电离层特性研究现状13-14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电离层基本结构与传播特性16-27
- 2.1 电离层基本结构16-18
- 2.2 电离层内电磁波传播机理18-23
- 2.2.1 电离层临界频率与工作频率18-21
- 2.2.2 电离层电波传播定理21-22
- 2.2.3 多路径模式分析22-23
- 2.2.4 电离层多普勒效应23
- 2.3 电离层模型23-26
- 2.3.1 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24
- 2.3.2 卡普曼模型24-25
- 2.3.3 抛物线模型25
- 2.3.4 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混合传播模式回波信号模型27-43
- 3.1 多传播路径模型建立27-30
- 3.2 天波传播模式的跳距30-32
- 3.3 天波回波路径传播衰减32-38
- 3.3.1 自由空间扩散衰减32-33
- 3.3.2 电离层吸收衰减33-35
- 3.3.3 E层传播模式电离层吸收修正项35
- 3.3.4 附加衰减35
- 3.3.5 天波回波路径衰减仿真35-38
- 3.4 地波回波路径传播衰减38-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混合传播模式目标定位修正方法43-77
- 4.1 实测数据处理43-48
- 4.2 天波路径回波距离修正48
- 4.3 电离层高度信息获取48-52
- 4.3.1 基于岛屿回波信号的电离层高度获取48-51
- 4.3.2 基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的电离层高度获取51-52
- 4.4 疑似目标地波回波和天波回波的确定52-61
- 4.4.1 多传播模式回波信号匹配准则52-53
- 4.4.2 实测数据回波信号匹配53-61
- 4.5 对地波回波距离进行修正61-72
- 4.5.1 疑似目标 161-66
- 4.5.2 疑似目标 266-71
- 4.5.3 修正结果分析71-72
- 4.6 飞机目标飞行高度的获取72-75
- 4.7 系统流程图75-76
- 4.8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永奇;钱杭园;张佩成;;贝罗传播模式在广告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06年01期
2 陈跃刚;吴艳;;关于媒体传播模式与传播特性的研究[J];企业活力;2006年06期
3 杨伟光;;新传播模式:非传统媒体传播[J];中国广告;2007年11期
4 杨超;汪凌勇;;网络化科学传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09期
5 汪守金;钱颖;李文慧;郭昆;;基于话题的微博传播模式与特性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6期
6 邵培仁;;关于传播模式的思考与构想[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喻国明;;实现传播模式由告知式向定制式转变[J];新闻实践;2002年07期
8 曾耀农,滕焕强;传播模式美的概括[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李茸 ,刘辰子;研究重大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J];传媒观察;2005年07期
10 梁韶辉 ,进平 ,赵伟;浅谈媒体的交互性发展趋势[J];采.写.编;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罗兰秋;;“体育小广告赛事大语境”传播模式研究-以《体坛周报》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常松;胡凤;;民国时期我国健康教育传播模式研究[A];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剑;;5W传播模式的资源位分析[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5 傅姣萍;;对浙江记忆传播模式的几点思考[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强;;电子纸阅读器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影响[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8 张宏伟;;奥运赛事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杨楠;;NBA文化传播模式对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产业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闻;创新传播模式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记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输式”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敏 编译;技术进步更新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5 王云峰;大众参与型传播模式下媒体应注意的问题[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探索中国市场品牌传播模式[N];法制日报;2007年
7 高菲邋陆地;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鹤;传统媒体移动化步伐加速[N];人民日报;2014年
9 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曹淑霞;图书馆:传承文化原始属性不容忽视[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10 武秋和;网上书刊交易会显魅力[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朋;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甜;个体间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对组织知识传播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范皓;上海对外传播工作中非媒体传播模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石闻悦;“新东方”教育微博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莹;展示设计传播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5 余索;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传播模式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廖思琦;网络科普传播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少雄;基于微信平台的公益传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许清;基于OCW和MOOC的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卢林茜;网络定制传播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10 刘浩轩;新媒体环境下交互式危机传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987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8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