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5-DOF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发布时间:2017-10-10 07:40

  本文关键词:5-DOF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光栅拼接 并联机构 型综合 机构优化


【摘要】:随着新能源、天文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大尺寸光栅的制取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大尺寸光栅常采用多块小口径光栅机械式拼接的方法制备。并联机构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光栅机械式拼接装置中。目前光栅拼接并联机构设计理论研究较少,因此从理论上对光栅拼接并联机构的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首先根据光栅拼接对机构自由度及运动性质的要求,基于虚拟链法进行并联机构的构型综合,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构型。然后考虑拼接过程中大负载、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兼顾制造装配的难易程度、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确定运动链类型、运动支链的数目及形式,最终得到最优的机构构型。依据光栅拼接的机构优化要求,以姿态角为0时的内接矩形面积及基于雅可比矩阵的刚度矩阵模型分别建立光栅拼接机构的工作空间及刚度目标函数;以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为结合点,分析各结构参数对优化目标函数的影响,选取对工作空间和刚度目标函数影响大的结构参数作为优化的变量对光栅拼接机构进行结构优化,得到满足工作空间的刚度最大的一组结构参数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以机构优化中对支链长度及铰链点的布局优化为基础,确定主动支链、动平台及框架部分的结构尺寸,完成光栅拼接并联实验装置设计。首先对机构的支链及柔性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和力学分析。然后对拼接机构的整体模型进行静力仿真和模态仿真,分析机构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的被动支撑位置对机构静力变形和模态的影响,对被动支链进行优化,得到光栅拼接并联装置整体优化的结果。完成压电陶瓷微驱动模块的位移特性测试实验,并对微驱动模块的输入、输出特性进行分析。对光栅拼接并联装置进行运动精度控制实验与稳定性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运动精度与稳定性所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关键词】:光栅拼接 并联机构 型综合 机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1.2 机械式光栅拼接研究现状9-12
  • 1.3 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应用研究现状12-14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14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光栅拼接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优选16-26
  • 2.1 基于虚拟链法的构型综合理论基础16-18
  • 2.1.1 旋量理论简介16-17
  • 2.1.2 虚拟链法简介17-18
  • 2.2 PPS型并联机构构型综合18-24
  • 2.2.1 根据运动螺旋系确定约束螺旋系18-19
  • 2.2.2 约束旋量系分解及组合19-20
  • 2.2.3 运动链分支的组装20-23
  • 2.2.4 机构驱动副的选取23-24
  • 2.3 并联机构构型优选24-25
  • 2.3.1 选择主被动运动支链类型24
  • 2.3.2 确定主被动支链数目和形式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光栅拼接并联机构结构参数优化26-37
  • 3.1 光栅拼接机构优化目标选取26-30
  • 3.1.1 稳定性目标分析26-29
  • 3.1.2 工作空间目标分析29-30
  • 3.2 优化目标函数确定30-33
  • 3.2.1 刚度的目标函数确定30-32
  • 3.2.2 工作空间的目标函数确定32-33
  • 3.3 优化变量选取及性能分析33-36
  • 3.3.1 光栅拼接机构结构变量的确定33-34
  • 3.3.2 刚度和工作空间性能分析34-35
  • 3.3.3 优化变量的选取和求解35-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结构设计及优化37-50
  • 4.1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37-43
  • 4.1.1 支链结构设计38-40
  • 4.1.2 柔性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40-43
  • 4.2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有限元分析43-47
  • 4.2.1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静力分析43-45
  • 4.2.2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模态分析45-47
  • 4.3 光栅拼接装置的结构优化47-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运动性能实验50-56
  • 5.1 微驱动模块运动测试实验50-52
  • 5.2 运动精度测试实验52-54
  • 5.3 稳定性测试实验54-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吴华明;硅基微纳二元非均匀光栅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培栋;基于LiNbO_3的波导及光栅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阳;全息深亚波长光栅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嘉赫;OCB模式液晶光栅的光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卢鹭云;宽光谱光栅侧面耦合集光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陈剑科;新型二维折叠光谱仪的工程化研制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6 汪瑾;片状光栅内各模式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瑞;基于复合微纳金属光栅—波导结构的双通道带通滤波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倩;基于叠印采样光栅的光码分多址编解码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张新彬;偏振分束光栅的设计和制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任建文;光折变光栅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05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05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