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及其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及其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体植入式设备 无线传能 电磁感应 磁耦合谐振 电磁载波
【摘要】: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人体植入式设备不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还是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设备。人体植入式设备在健康监护与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体植入式设备旨在通过无创或微创手段实现对人类疾病的治疗与监护,从而可以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各种风险。目前植入式人工耳蜗、老年人植入式监控设备等植入式医疗设备已经开始推广使用。本文首先对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人体植入式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现有人体植入式设备的能量传输与控制方式,它们大都具有充电效率低、盲目充电以及数据传输困难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了一种更加高效与智能的人体植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对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目前无线电能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和谐振耦合三种方式来实现。通过对这三种传输方式的工作原理与传输性能的比较,本文提出了基于谐振耦合的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以及HFSS对谐振耦合线圈的优化设计进行了仿真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了与本系统相应的线圈模型。在选择了适用于本系统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与线圈模型之后,本文对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分门别类的对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与硬件电路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系统的硬件电路较传统的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设备的硬件电路而言,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增加了调制解调电路。通过增加调制解调电路可以在高频电磁波的基础上实现载波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具有通信效率高、硬件实现简单等诸多优点。高效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体外设备对人体植入式设备控制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对于提高人体植入式设备的工作性能与寿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各个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实现框图,并对该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充电电池的性能是人体植入式设备工作的基础,本文首先对目前市场上较为常用的充电电池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找到了适合于本系统设计的电池类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各种电池性能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性能对比发现库仑法具有辅助电路简单、精确性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因此本系统采用库仑法作为电池性能监测的方法,最后本文对与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相对应的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实现方式与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系统的实现设计完成之后,本文还对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与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通过用高浓度盐水来模拟人体组织,对空气介质环境与高浓度盐水介质环境下的传输性能进行比较来验证本系统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改变充电设备ID记录的方式,对本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充电过程的控制能力进行了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本文所设计的系统解决了传统人体植入式设备充电效率低、盲目充电以及通信困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为人体植入式设备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人体植入式设备 无线传能 电磁感应 磁耦合谐振 电磁载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8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其研究现状14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14-17
- 2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原理17-33
- 2.1 无线电能传输方式17-24
- 2.1.1 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方式18-19
- 2.1.2 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方式19-24
- 2.1.3 电磁辐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24
- 2.2 谐振耦合线圈的优化设计24-28
- 2.3 基于HFSS的谐振耦合线圈模型的仿真实验28-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3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设计33-49
- 3.1 CPU主控单元34-35
- 3.2 高频振荡电路35-36
- 3.3 调制解调电路36-39
- 3.3.1 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36-37
- 3.3.2 锁相环的基本工作原理37-38
- 3.3.3 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38-39
- 3.4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39-41
- 3.5 整流滤波电路41-45
- 3.5.1 整流电路41-43
- 3.5.2 滤波电路43-45
- 3.6 充电电路与报警单元的实现45-47
- 3.7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的实现47-48
- 3.8 本章小结48-49
- 4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设备的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实现49-57
- 4.1 充电电池的选择49-51
- 4.2 电池状态监测模块的实现51-53
- 4.2.1 充电电池工作温度的监测51
- 4.2.2 充电电池剩余电量的监测51-53
- 4.3 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实现53-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5 模拟与性能试验57-63
- 5.1 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性能实验57-59
- 5.1.1 空气介质实验57-58
- 5.1.2 高浓度盐水介质实验58-59
- 5.2 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实验59-61
- 5.3 本章小结61-63
- 6 总结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个人简历71
- 发表的学术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孙英杰;;“植入式”教育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0期
2 郑敬;;神经袖套电极的募集数据:可植入式刺激器设计的参考规范[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6期
3 楼正国;周玲;;植入式遥测和电源[J];遥测遥控;1990年02期
4 王保华;王承华;;体内植入电子系统(八) 第八讲 植入式遥测系统(一)[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年06期
5 陈其成;;植入式装置的体内外双向通信方式[J];电子世界;2012年24期
6 王保华;袁冲明;;体内植入电子系统(二)[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9年06期
7 王保华;;体内植入电子系统(一)[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9年05期
8 韦晓娟;刘静;周一欣;;人体动能驱动的可植入式电磁感应供电方法研究[J];科技导报;2009年06期
9 沙洪;王妍;任超世;;用于动物实验的植入式神经刺激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年S1期
10 高跃明;潘少恒;麦炳源;韦孟宇;杜民;;植入式医学传感器体内通信的建模与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运涛;高跃明;潘少恒;麦炳源;韦孟宇;杜民;;骨骼对植入式人体通信传输特性的影响[A];2012医疗仪器与民众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路明;郝红伟;;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吕学士;;用于可植入式医疗电子的无线CMOS SoCs[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陆才德;吴胜东;黄静;裘丰;虞伟明;华永飞;卢长江;彭涛;杨志丰;;植入式胰胃吻合术临床应用探讨:75例报告[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池菊芳;郭航远;彭放;周研;唐伟良;;家庭监测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丽;心动也能行动[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徐铮奎;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发展前景可观[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季伟;植入式传播“暗渡陈仓”[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徐铮奎;型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可无线充电[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张化;植入式隐形眼镜[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徐铮奎 编译;电子新技术催生植入式微型神经调节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徐铮奎 编译;贵金属研究促植入式医疗器械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国讯;关注心脏血管内支架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使用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3年
9 徐铮奎;启动刺激 终止病痛[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 徐铮奎;植入式微电极类产品市场空间巨大[N];医药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昌荣;植入式天线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芮岳峰;基于柔性MEMS的可植入人工面神经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健;植入式血糖传感器标签数字基带处理器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2 罗章源;低功耗植入式无线遥测剌激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汪正锋;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超低功耗SAR ADC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汤辰飞;基于磁共振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彭张柱;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及其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朱泽t,
本文编号:1012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1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