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折射率可调光学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9:43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折射率可调光学器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成光学 渐变折射率 扩散对流 微流控光学


【摘要】:微流控光学(Optofluidics)是一种结合了微流体(microfluidic)和集成光学(Intergrated Optics)的新型交叉前沿学科,在化学分析、生物检测、集成光学方面有很好的运用前景,其中“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的成功应用将有效降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样品分析检测成本,提高分析准确性。本文基于层流液体的对流扩散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渐变折射率分布特性并且可以实现折射率动态调节的流体渐变折射率(L-GRIN)微透镜。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器件的结构、尺寸以及微腔中芯层与包层流体的扩散系数、浓度、流速、温度、粘滞系数等因素对两相流体扩散过程达到稳定后的浓度及折射率分布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利用光线追迹法模拟了不同折射率分布的微透镜对光束的调控效果,从而将微流体各种微观影响因素与透镜的宏观光学透镜建立起联系,从分子层次上阐释渐变折射率的形成过程及光束传播响应机制。本文通过调节溶液扩散系数D、溶液浓度,芯层和包层的流速等因素实现了器件微腔中的折射率分布调整,设计出三种不同聚焦特性的L-GRIN微透镜,并利用光线追迹法,对其聚焦性能分别进行了分析。其中片上系统焦距可调的L-GRIN微透镜实现了当溶液质量分数变化从0.05增加到0.4时,焦距从942μm减小到11μm;而当液体流速由0.5×103 pL/s增加到5×103 pL/s时,焦距由127.1μm减小到8μm;并且如果在保持包层流速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芯层液体的流速,能够实现23.5μm的焦斑尺寸稳定输出,而焦斑的尺寸同样可以通过连续增加芯层流速的方式来提高。本文还设计出分别实现光线一维和二维偏转和聚焦的微透镜。通过调整一侧包层流速,保持其他层流不变实现了输出光线一维方向的偏转,焦距从0μm变为58μm。采用上下左右包层和芯层流速的同时调节,则实现了输出光线在二维方向上的调节。总之,本文通过有限元法来研究L-GRIN微透镜的光学性能,并设计了多种实现不同光学特性的实时可调谐微透镜器件。其灵活可调的聚焦性能体现在焦距、焦斑尺寸可调以及聚焦方向可调,对片上检测系统以及新型自适应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集成光学 渐变折射率 扩散对流 微流控光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微流控技术10-11
  • 1.1.2 微光学11-12
  • 1.2 微流控光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2-16
  • 1.2.1 微流控透镜与光波导12-13
  • 1.2.2 体液芯波导用于不同折射率系数的粒子分离13-15
  • 1.2.3 微流光传感系统15-16
  • 1.3 微流控技术可控微透镜研究进展16-20
  • 1.3.1 曲面折射式微流体透镜16-19
  • 1.3.2 基于可调渐变折射率场的光流体透镜19-20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20-22
  • 第2章 基于微流控光学可调谐的渐变折射率特性研究22-31
  • 2.1 微流渐变折射率理论分析22-24
  • 2.2 结构与流体性质分析24-30
  • 2.2.1 沿流体流动方向不同横截面处的折射率分布26-27
  • 2.2.2 流速对折射率分布的影响27
  • 2.2.3 中心折射率偏移27-28
  • 2.2.4 中心凹陷的渐变折射率分布28-29
  • 2.2.5 粘滞阻力对扩散对流过程的影响29-30
  • 2.3 小结30-31
  • 第3章 片内聚焦动态可调L-GRIN微透镜31-39
  • 3.1 L-GRIN微透镜的模型与理论31-33
  • 3.2 仿真与讨论33-38
  • 3.2.1 L-GRIN微透镜的渐变折射率分布调节33-34
  • 3.2.2 焦距的调控34-35
  • 3.2.3 流速的变化35-36
  • 3.2.4 L-GRIN对焦斑的调节36-38
  • 3.3 小结38-39
  • 第4章 基于微流控光学的二维方向可调谐渐变折射率研究39-48
  • 4.1 理论与器件设计39-40
  • 4.2 计算与分析40-44
  • 4.2.1 扩散对流在器件中的简单分析40-43
  • 4.2.2 芯层液体偏移的实现43-44
  • 4.3 光线的偏转与聚焦44-47
  • 4.4 小结47-48
  • 第5章 一维和二维L-GRIN微透镜的设计与分析总结48-57
  • 5.1 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48
  • 5.2 一维方向可调L-GRIN透镜48-52
  • 5.2.1 结构48-49
  • 5.2.2 流速对焦距的影响49-51
  • 5.2.3 一维方向可调51-52
  • 5.3 二维方向可调L-GRIN微透镜52-56
  • 5.3.1 器件结构与分析52-53
  • 5.3.2 出射光线焦斑分布53-54
  • 5.3.3 二维方向可调54-56
  • 5.4 总结56-5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结论57-58
  • 6.2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帆;邢宏龙;毕连花;郑虎祥;王伟;;滤纸微流控设备集成电化学检测[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苑伟政;焦文龙;常洪龙;;微流控的系统级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12期

3 熊开生;许永莉;冯裕钊;刘涛;杜磊磊;;集成电导检测微流控化学芯片测定土壤中铁总含量[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瑞;徐建栋;邓玉林;;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及其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4期

5 刘勇;钱鸿鹄;朱灵;赵树弥;张龙;;微流控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成像非均匀性的校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8期

6 杨敬松;左春柽;徐春凤;冀封;;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的架构级综合算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9年05期

7 苏波;崔大付;耿照新;陈兴;;微流控光纤芯片的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年05期

8 杨静;杨军;许蓉;曹毅;胡宁;郑小林;;一种微流控细胞分离芯片及其流场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09年07期

9 杨敬松;左春柽;连静;崔广才;;基于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的液滴调度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6期

10 郭建江;张荣标;杨宁;徐佩锋;;面向免疫凝集微流控检测的电控混沌混合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群;;多相微流控分析和微型化仪器研制及应用[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张翼;潘文颖;蒋兴宇;;基于微流控的蛋白质分析检测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徐涛;岳婉晴;李卓荣;姚新生;蔡国平;杨梦苏;;使用微流控单细胞阵列平行分析钙离子释放刺激的钙离子通道的激活和抑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方肇伦;;浅谈微流控分析系统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孙海龙;宗怡;徐敏敏;姚建林;顾仁敖;;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微流控磁免疫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6 李泳江;文加斌;覃开蓉;;用于细胞动态生化信号切换刺激的微流控剪切装置[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廖庆丰;王雅姝;杨军;邓林红;;芯片上微流控培养室中培养活细胞方法的探索[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张艳玲;马娇艳;南溪;党福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振玲;李勇;蒋兴宇;;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癌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体系[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徐华国;梁好均;;流动聚焦型微流控体系中的液滴的图案化排列模式和转变[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吴苡婷;快速检测细菌毒素 服务公共卫生安全[N];上海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西然;基于微流控的环境微生物基因检测芯片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鲁芳;虹吸流动低成本微流控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万静;MHD微流控驱动技术与微流控光器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杜冠生;细胞水平的微流控疾病诊断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李经民;热塑性聚合物立体结构微流控器件制作方法及相关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敬松;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的布局及调度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黄辉;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徐章润;顺序注射—微流控分离、反应系统联用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9 戴敬;微流控分析系统中基本物理参数测量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王蕾;固壁有速度滑移的微流控系统电动流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舟;微流控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任伊娜;基于微流控的乳腺癌细胞三维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旭;基于微流控液滴的单细胞培养及筛选平台[D];西南大学;2015年

4 范金龙;基于纸微流控分析装置的功能核酸生化分析新方法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5 高贞;基于EWOD的数字微流控器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贝贝;微流控空气取水装置的热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杨怡;DVB空心泡沫微球的微流控成型与光聚合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宋宁宁;基于动电微流控技术的微粒操控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9 甘露;基于微流控的即时检测芯片的设计与制造[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仁江;微流控神经干细胞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及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4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54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