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离心机流—热—固多场耦合计算
本文关键词:精密离心机流—热—固多场耦合计算
【摘要】:精密离心机是惯性导航系统加速度计标定和校准的重要设备,其误差对加速度计标定精度有重要影响,提高离心机标定精度对提高惯性导航精度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精密离心机为对象,计算转盘在流-热-固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结构变形。文中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离心机流场、温度场及结构场耦合特性,并分析影响离心机热性能及结构变形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流-热-固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建立此类问题的全耦合数学模型,研究求解数学方程的强、弱耦合算法及其应用。总结和区分目前多场耦合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三种分析方法:直接法、顺序迭代法和顺序耦合法,并建立它们与强、弱耦合算法的联系。再通过两个同类耦合问题实例对比三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为离心机多场耦合计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2)流-热-固耦合作用下离心机热变形数值计算。将离心机热变形问题分为流固耦合换热求解和热-结构耦合求解。分析离心机工作原理、多场耦合关系并建立离心机多场耦合数学模型。仿真建模及计算,包括几何建模、网格剖分、给定边界条件、MRF方法和共轭传热仿真技术应用、求解器选择等。将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对比,得出相对误差在10%以内,验证本文仿真方法的有效性。对比了直接法和顺序耦合法计算离心机流场、温度场结果,分析二者的计算精度。(3)离心机热性能及结构变形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粗糙度对离心机热性能的影响,计算并对比不同粗糙度下的换热量、流动所处粗糙区及截面流速和温度。分析有无外界热源对离心机热性能的影响。分析转速对离心机热性能及结构变形的影响,得出转速与转盘温度、变形量的拟合关系式。研究惯性力及风阻温升和惯性力共同作用下离心机的结构变形规律,并对比不同作用下的结构变形特性。
【关键词】:精密离心机 多场耦合 计算方法 热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82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工作11-16
- 1.2.1 精密离心机综述11-13
- 1.2.2 多场耦合问题研究工作13-16
- 1.3 本文章节安排16-18
- 第二章 流-热-固多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18-38
- 2.1 多场耦合现象及数学模型18-20
- 2.1.1 流-热-固多场耦合现象18-19
- 2.1.2 流-热-固多场耦合数学模型19-20
- 2.2 强、弱耦合算法20-24
- 2.2.1 强耦合算法20-21
- 2.2.2 弱耦合算法21-24
- 2.3 多场耦合求解方法24-27
- 2.3.1 多种求解方法的总结与分析24-26
- 2.3.2 建立分析方法与耦合算法联系26-27
- 2.4 求解方法计算精度对比27-37
- 2.4.1 流固耦合换热问题求解28-33
- 2.4.2 热-结构耦合求解33-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流-热-固耦合作用下离心机热变形数值计算38-58
- 3.1 离心机工作原理及多场耦合数学模型38-40
- 3.1.1 离心机工作原理38-39
- 3.1.2 离心机多场耦合数学模型39-40
- 3.2 离心机流场、温度场仿真方法40-47
- 3.2.1 10~(-6)精密离心机几何模型40-41
- 3.2.2 网格剖分及边界条件41-42
- 3.2.3 MRF方法及共轭传热仿真技术的应用42-45
- 3.2.4 离心机仿真技术细节及求解流程45-47
- 3.3 离心机流场、温度场数值计算47-50
- 3.3.1 流场、温度场计算结果47-49
- 3.3.2 流场、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对比49-50
- 3.4 直接法与顺序耦合法计算对比50-53
- 3.5 热变形耦合计算53-57
- 3.5.1 热变形耦合计算仿真方法53-55
- 3.5.2 热变形计算结果55-57
- 3.6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精密离心机热性能及结构变形影响因素研究58-77
- 4.1 表面粗糙度对离心机热性能影响58-66
- 4.1.1 考虑粗糙度的近壁面流动方程58-59
- 4.1.2 不同粗糙度条件下离心机流场、温度场计算59-66
- 4.2 外部热源对离心机热性能影响66-67
- 4.3 转速对离心机热性能及结构变形影响67-71
- 4.3.1 转速对离心机热性能影响规律研究68-70
- 4.3.2 转速对离心机结构热变形影响规律研究70-71
- 4.4 惯性作用和风阻温升对离心机结构变形影响71-76
- 4.4.1 惯性作用对离心机结构变形影响71-73
- 4.4.2 综合作用下离心机的结构变形73-76
- 4.5 本章小结76-7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7-79
- 5.1 总结77-78
- 5.2 展望78-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3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利,任顺清,姜复兴;精密离心机自动调平衡方法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2期
2 李顺利;精密离心机在线自动卸荷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3 李顺利,房振勇,刘长在;精密离心机卸荷系统设计及实现[J];机械研究与应用;1999年S1期
4 李顺利,任顺清,姜复兴;外界振动对精密离心机动平衡测试的影响[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5期
5 刘洪丰,温泽英,杨凯,张敏,房秀莲;温升对大型精密离心机结构和技术性能的影响[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5期
6 陈杰春;丁振良;袁峰;;基于多线程的精密离心机测试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年06期
7 董青华;张志民;贺忠江;;精密离心机主轴锥形连接的设计计算[J];机械制造;2009年11期
8 吴付岗;王军;;精密离心机加速度载荷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8期
9 何锃,袁哲俊;精密离心机动力学建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10 杨巨宝;精密离心机半径值动态测试系统[J];宇航计测技术;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维山;刘军考;杨守琦;;精密离心机可行性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燕;精密离心机流—热—固多场耦合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潘圣浩;精密离心机卸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杨守琦;大半径精密离心机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窦晓之;复合台精密离心机控制方法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夏丹;大过载精密离心机负载盘的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昀绩;精密离心机动平衡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成永博;基于多学科统一建模的精密离心机动态半径误差分离仿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8 徐太栋;精密离心机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炼;精密离心机流场数值仿真与整流罩形状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陈云强;精密离心机主轴的实时重复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1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6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