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DLAS的弱吸收条件下气体浓度测量理论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TDLAS的弱吸收条件下气体浓度测量理论与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技术 谐波检测 一阶近似 快速傅里叶变换 怀特池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以及高精尖科学的不断发展,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对生产生活中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测试技术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而吸收光谱技术凭借其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迅速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更是成为了众多研究的焦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诸如,电厂脱硝过程中氨的逃逸率测量、大气污染物监测以及航天工业中极低浓度的气体测量研究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吸收光谱理论以及谐波检测理论的基础上,对TDLAS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验验证的方式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设计了适用于实验室条件的TDLAS实验方案,并选购、加工了实验平台组成部件。为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引入传统的直接吸收法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实验的方式与其进行测量范围、精度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怀特池的设计,使得有效光程延长至初始值的12倍,并直接应用到实验中。同时,通过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中心频率6982.0678cm-1处低浓度CO2的测量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实验表明,当使用波长调制技术时,浓度低至100ppm,仍能进行准确测量,测量相对误差仅为2%。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和灵敏度,本文对连续波衰荡光谱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方法具备多光程测量以及不受光强波动等因素影响的优点,在弱吸收条件下的气体检测领域有着较好应用前景。文中第五章着重对其测量的优越性进行了仿真验证,同时搭建了初步的实验平台,进行前期实验研究,得到了与仿真计算同样的结果。本文研究成果预期能够对弱吸收条件下气体浓度测量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技术 谐波检测 一阶近似 快速傅里叶变换 怀特池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9-12
- 1.1.1 课题背景9-10
- 1.1.2 传统气体浓度测量方法10-11
- 1.1.3 TDLAS技术的主要特点11-12
- 1.2 TDLAS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本文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TDLAS技术理论及分析方法16-27
- 2.1 吸收光谱理论16-19
- 2.1.1 Beer-Lambert定律16
- 2.1.2 线强度S(T)16-17
- 2.1.3 线型函数 φ(ν)17-19
- 2.2 直接吸收法19-20
- 2.3 波长调制法20-26
- 2.3.1 二次谐波法23-25
- 2.3.2 免标定法 2f/1f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TDLAS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7-37
- 3.1 TDLAS测量系统的搭建27-28
- 3.2 怀特池28-31
- 3.2.1 怀特池原理29-30
- 3.2.2 怀特池调节30-31
- 3.3 激光光源31-34
- 3.4 光纤准直器34-35
- 3.5 光电探测器35
- 3.6 锁相放大器35-36
- 3.7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CO_2浓度在线测量37-48
- 4.1 测量背景37
- 4.2 吸收谱线的选取37-39
- 4.2.1 谱线选取原则38-39
- 4.3 谱线分布的仿真计算39-40
- 4.4 实验测量40-47
- 4.4.1 直接吸收法40-42
- 4.4.2 波长调制法42-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连续波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理论及分析方法48-65
- 5.1 衰荡光谱技术的原理分析48-50
- 5.2 无源腔的特性分析50-53
- 5.2.1 无源腔模式分析50-52
- 5.2.2 腔的结构分析52-53
- 5.2.3 无源腔的模式匹配53
- 5.3 CRDS测量技术的数值模拟53-58
- 5.3.1 CO_2浓度测量仿真53-56
- 5.3.2 NH_3浓度测量仿真56-58
- 5.4 基于CRDS技术的气体测量系统设计58-61
- 5.4.1 光纤隔离器59
- 5.4.2 模式匹配透镜59-60
- 5.4.3 光电探测器60-61
- 5.5 实验方案的确立以及试验台初步搭建61-64
- 5.5.1 实验方案确立61-62
- 5.5.2 实验平台初步搭建62-64
- 5.6 本章小结64-65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65-67
- 6.1 全文总结65-66
- 6.2 未来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如瑜,谢利利,田贻丽;微尘浓度测量仪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S2期
2 顾小萍;舒振宇;唐劲松;;食品工业高精度液体浓度测量仪的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B.Barczewski;候尔志;;单相和双相流体中测量浓度用的光纤光度计的研制[J];国外计量;1984年03期
4 徐春长;总 α/β 放射性浓度测量比对[J];现代计量测试;1997年05期
5 张玉坤,章恩耀,方仲彦,段敏谟;新型实用折光浓度仪的研制[J];光电工程;1998年06期
6 胡红利;周屈兰;徐通模;惠世恩;赵钦新;谭厚章;;电容式气固两相流浓度测量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11期
7 郑灶松;朱永鹏;彭力;肖亮松;;一种冲击分离式颗粒浓度测量装置的设计[J];大学物理;2012年09期
8 黄志尧,陈珙,李海青;两相流离散相浓度测量新方法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1998年01期
9 金海龙,汪翔,王玉田;便携式全光纤海藻叶绿素a浓度测量仪的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01期
10 陈怡,李平,梅基强;电磁式电导浓度仪[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如瑜;谢利利;田贻丽;;微尘浓度测量仪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郑晓明;;谈制浆造纸中的浓度测量及其应用[A];中国造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1997年
3 史运涛;高金山;杨春勇;;基于MSP430的手持式氧浓度测量技术[A];第二十四届中国(天津)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黄春燕;沈嘉祺;蔡小舒;;透射光脉动法在颗粒测量运用中若干问题探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陈琳;朱士明;梁军汀;卢杰;;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RBF)的超声波乳化液浓度测量[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强;孙伟民;李颖娟;曾佑民;李小梅;王小力;;利用光纤液滴传感器实现乙醇浓度测量[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飞;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TDLAS同时测量燃烧温度和H_2O浓度[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会波;光纤环路循环衰荡法气体浓度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杨秋霞;连续波腔衰荡光谱技术特性及在气体浓度测量中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嘉庆;基于TDLAS的弱吸收条件下气体浓度测量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朱国芳;基于衰荡光谱技术的双环路气体浓度测量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王斌浩;基于激光吸收光谱学的气体浓度测量[D];浙江大学;2011年
4 田秀仙;光纤环路光腔循环衰荡多组分气体浓度测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5 韩丹;盐疗中的岩盐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史运涛;手持式氧浓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任晓丽;基于Sagnac效应的新型腔衰荡气体浓度测量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周传文;低本底氚浓度测量仪的研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林海棠;糖液浓度在线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白春星;声学法固相浓度的测量[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6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