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光栅的GIS触头温度多点分布式测量系统研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纤光栅的GIS触头温度多点分布式测量系统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GIS 触头温度 多物理场耦合 光纤光栅 多点分布式 拟合算法
【摘要】:GIS设备以其小型化、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但是其密封严、体积小、电流大等结构与工况特点,导致当GIS设备触头接触不良时容易引发触头过热现象,从而造成短路等重大事故。与测量回路电阻和局放在线监测等触头状态辅助监测方法、红外辐射技术、红外热诊断技术等GIS测温方法相比,光纤光栅测温技术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可定点测量、不受电磁干扰、不对GIS电磁场产生影响、不威胁GIS运行安全性等优点,是近年来GIS触头温度监测技术研究热点。GIS温度分布规律不明确是光纤光栅测温技术应用于GIS触头温度监测的主要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难题本文在电磁场-流体场-温度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GIS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分别对GIS隔离开关和母线简化后进行仿真计算,揭示了GIS电磁场及温度场的基本分布情况,为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提供参考。以GIS母线为原型,在多物理场耦合的基础上施加多重边界条件,分析了内部负荷电流和外部气候因素对GIS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导体和外壳温度增长率随着负荷增大;环境温度的改变导致GIS温度近似线性变化;太阳辐射显著改变GIS温度分布规律,随着光照增强,外壳最热点逐渐向太阳直射方向偏移;风速对内部导体温度的影响受SF6导热能力限制,当外壳温度降到接近环境温度时,导体温度不在随着风速增加而减小。为了测试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特性和验证GIS仿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搭建了GIS测温实验平台,遴选了适用于GIS测温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解调仪,制定了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标定方案和GIS测温实验方案。多组对比实验表明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满足GIS测温要求,GIS测温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整体趋势一致,相对误差较小,仿真模型和结果正确可靠。以外壳温度反推触头温度的算法是光纤光栅测温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本文在仿真和实验所得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和经验公式法,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对比表明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GIS触头温度多点分布式测量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Lab VIEW开发了触头温度多点分布式预测系统。
【关键词】:GIS 触头温度 多物理场耦合 光纤光栅 多点分布式 拟合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811;TM5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1
- 1.2 GIS触头温度监测研究进展11-16
- 1.2.1 辅助监测方法12-13
- 1.2.2 红外辐射测温技术13-14
- 1.2.3 红外热诊断技术14-15
- 1.2.4 光纤光栅(FBG)测温技术15-16
- 1.3 FBG监测GIS触头温度监测技术的优势及主要难点16-17
- 1.3.1 FBG监测GIS触头温度的优势16
- 1.3.2 FBG监测GIS触头温度的主要难点16-17
- 1.4 本文主要内容17-19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GIS温度多场耦合数值计算19-39
- 2.1 引言19
- 2.2 GIS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19-22
- 2.2.1 数值计算软件选取19-20
- 2.2.2 电磁场-流场-温度场耦合过程20
- 2.2.3 电磁场数学模型20-21
- 2.2.4 稳态流场-温度场数学模型21-22
- 2.3 GIS隔离开关耦合场数值计算22-28
- 2.3.1 GIS隔离开关数值计算物理模型简化22-24
- 2.3.2 GIS隔离开关数值计算边界条件设置24-25
- 2.3.3 GIS隔离开关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25-28
- 2.4 GIS母线耦合场数值计算28-31
- 2.4.1 GIS母线数值计算物理模型简化28-29
- 2.4.2 GIS母线数值计算边界条件设置29-30
- 2.4.3 GIS母线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30-31
- 2.5 GIS温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31-37
- 2.5.1 负荷电流32
- 2.5.2 环境温度32-33
- 2.5.3 太阳辐射33-35
- 2.5.4 风速35-37
- 2.6 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GIS光纤光栅测温实验平台及实验验证39-51
- 3.1 引言39
- 3.2 光纤光栅传感器及解调仪遴选39-43
- 3.2.1 光纤光栅传感基本原理39-40
- 3.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遴选40-42
- 3.2.3 光纤光栅解调仪的遴选42-43
- 3.3 GIS测温实验平台搭建43-47
- 3.3.1 GIS测温实验装置43-44
- 3.3.2 光纤光栅传感器安装位置选择44-47
- 3.4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标定47-48
- 3.4.1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标定方案47
- 3.4.2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标定结果47-48
- 3.5 GIS测温实验与仿真对比分析48-50
- 3.5.1 GIS稳态测温实验方案48
- 3.5.2 GIS隔离开关测温实验结果48-49
- 3.5.3 GIS母线测温实验结果49-50
- 3.5.4 误差分析50
- 3.6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GIS触头温度预测算法及分布式测量系统研制51-61
- 4.1 引言51
- 4.2 GIS触头温度预测算法51-57
- 4.2.1 神经网络算法51-55
- 4.2.2 支持向量机算法55-56
- 4.2.3 经验公式法56-57
- 4.3 基于光纤光栅的GIS触头温度多点分布测量系统设计57-60
- 4.3.1 硬件系统57-58
- 4.3.2 软件系统58-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结论61-62
- 5.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68-69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主要论文目录68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负责或参研的主要科研项目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光纤光栅2×2矩阵计算模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光纤光栅震动传感的匹配检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刘勇,孔德清,赵肇雄;一种特殊啁啾摩尔光纤光栅透射谱的分析[J];光学仪器;2004年06期
4 胡曙阳,何士雅,赵启大,田大伟,邵晴,王智群,董波;一种光纤光栅气压调谐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陈海清,黄飞;光纤光栅测力环及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陆铮;光纤光栅用于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J];住宅科技;2005年11期
7 周智;李冀龙;欧进萍;;埋入式光纤光栅界面应变传递机理与误差修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殷金坚;刘光达;;声光滤波原理在光纤光栅中的应用[J];电光与控制;2006年04期
9 褚佩华;;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探测系统应用于石化企业[J];电气时代;2006年07期
10 于志辉;余重秀;王葵如;王旭;颜玢玢;陈卓;李安俭;;直流切趾对光纤光栅特性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熙源;;光纤光栅在测量技术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史巍巍;胡婷婷;;光纤光栅探测超声波的研究现状浅析[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黄锐;蔡海文;方祖捷;陈高庭;;调节光纤光栅参数的一种新方法[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4 周文;陈抗生;章献民;叶险峰;;光纤光栅的研究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章献民;陈抗生;;光纤光栅在微波毫米波光子学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文庆珍;黄俊斌;赵培仲;;封装聚合物对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增敏的影响[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全;吴建宏;陈刚;方玲玲;;用于制作光纤光栅相位掩模的衍射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郑伟;卓仲畅;苏雪梅;于永森;张玉书;;利用取样光纤光栅实现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孙伟民;赵磊;姜富强;相艳荣;刘志海;;荧光光纤光栅的制作与测试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姜富强;赵磊;孙伟民;朱玉华;李金娟;;载氢光纤光栅退火特性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凤鸣;神奇的光纤光栅[N];中国电力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金红;三项地灾监测仪获国家专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卢庆儒;高速光纤传输应用中元件技术趋势(4)[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斌;基于光学加热的新型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姜暖;用于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光纤光栅阵列和新型光栅器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金涛;光纤光栅传感器复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晓强;光纤中涡旋光束的产生与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姚爽;光纤光栅激光器及其传感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陈哲敏;光纤光栅动态应力和折射率传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孙伟民;基于荧光光纤光栅的应变与温度同时测试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王国东;啁啾光纤光栅的优化设计与光纤光栅模拟软件的开发[D];吉林大学;2006年
9 姜莉;光纤光栅写入及其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10 杨亦飞;工程化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李;基于光纤光栅应变桩的边坡结构监测与稳定性灰色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丰洲;相位取样型光纤光栅多信道幅频与相频滤波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孙高盼;基于光纤光栅的钢轨温度力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姜红;光纤光栅测试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陈韩彬;基于CDMA技术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武威;基于光纤光栅的电流传感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7 贾曼;基于啁啾相移光纤光栅的光纤激光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于坤江;光纤光栅制作技术及应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李明浩;超长光纤光栅写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边玉腾;基于相移光纤光栅的D型聚合物电光调制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3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9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