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偏振态、相位和振幅对受激辐射损耗中损耗光焦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6 23:18

  本文关键词:偏振态、相位和振幅对受激辐射损耗中损耗光焦斑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超分辨率显微术 受激辐射损耗 偏振 相位 振幅


【摘要】:针对受激辐射损耗(STED)超分辨显微术分辨率不够高的问题,研究了损耗光偏振态、相位和振幅多种物理量对焦斑的影响,以形成半峰全宽窄的圆环形损耗光焦斑。根据Richards-Wolf矢量衍射理论,建立了偏振态、相位和偏振态作用下的损耗光焦斑模型;计算了不同偏振态、不同相位振幅调制参数下损耗光焦斑的分布情况;通过优化各参量得到有效激发荧光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应用切向偏振时的损耗光焦斑半峰全宽优于应用径向偏振和圆偏振;相位和振幅的调制作用均能减小半峰全宽;优化后有效激发荧光的理论半峰全宽仅为13.2nm。采用损耗光的偏振态、相位和振幅对损耗光焦斑进行整形,能够有效减小半峰全宽,获得较高的理论分辨率,比仅使用单一物理量的效果更好;应用切向偏振光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损耗光焦斑和超衍射极限的分辨能力,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选择相位或振幅调制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分辨率。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超分辨率显微术 受激辐射损耗 偏振 相位 振幅
【基金】: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一三五”规划重大突破资助项目(No.Y052031205) 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No.SYG201128)
【分类号】:TH742
【正文快照】: 1引言远场超分辨显微技术突破了传统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在满足较高分辨力的同时,克服了电子显微镜对观测样品破坏程度过大的缺点,从而成为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和研究热点[1-5]。目前,超分辨显微术有多种类型,受激辐射损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建中;;图像处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光学;2011年05期

2 林旭东;薛陈;刘欣悦;王建立;卫沛锋;;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器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光学;2012年04期

3 芦永军;曹召良;曲艳玲;王海萍;;液晶波前校正器动态位相响应特性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咸昌;伍凡;曹学东;吴时彬;;基于Hartmann-Shack波前检测原理的微透镜阵列焦距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5期

2 贾建禄;王建立;赵金宇;刘欣悦;李洪文;王亮;林旭东;赵雨菲;;9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处理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6期

3 林旭东;刘欣悦;王建立;李洪文;王富国;卫沛锋;王亮;姚凯男;贾建禄;;961单元变形镜研制及性能测试[J];光学学报;2013年06期

4 耿庆田;赵宏伟;;基于分形维数和隐马尔科夫特征的车牌识别[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12期

5 李姜;郭立红;;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威胁估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5期

6 汪传忠;熊厚金;;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血细胞图像分割[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年02期

7 郭广妍;樊仲维;余锦;葛文琦;康治军;唐熊忻;貊泽强;王昊成;王治昊;;固体激光器波前畸变自适应校正技术及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03期

8 贵丽红;丰景义;史子谦;刘宏改;乔云霞;;向列相液晶旋转黏度测试方法的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3年04期

9 王建立;刘欣悦;;智能光学的概念及发展[J];中国光学;2013年04期

10 阎春生;廖延彪;田芊;;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综述[J];中国光学;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虹;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研制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厚金;彩色白细胞图像分割中的智能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2 李航;基于FPGA和千兆以太网(GigE)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东;王青玲;张光勇;吕涛;张小妮;;可变形反射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半导体光电;2006年06期

2 向东;王青玲;杜秋娇;毕洁;张光勇;刘翠兰;;自适应光学技术获取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J];半导体光电;2008年01期

3 郑文佳;王春鸿;姜文汉;李梅;唐端午;;基于脉动阵列的自适应光学实时波前处理机设计[J];光电工程;2008年05期

4 姜文汉,吴旭斌,凌宁,李华贵,鲜浩,,王春红,荣志钧,黄树辅,李梅,刘赤宇;37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J];光电工程;1995年01期

5 向东;陈海清;王青玲;陈家凤;;带透明电极可变形反射镜的研制[J];光电子·激光;2006年07期

6 姜宝光;穆全全;曹召良;李抄;夏明亮;宣丽;;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对真实人眼畸变波前的校正[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11期

7 李大禹;胡立发;穆全全;曹召良;夏明亮;李抄;刘肇楠;宣丽;;CUDA架构下的液晶自适应波面数值解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04期

8 贾建禄;王建立;赵金宇;王鸣浩;曹景太;;基于FPGA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处理机[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8期

9 曹根瑞;杨强;;13单元双压电晶片变形反射镜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J];光学技术;1996年04期

10 杨强,曹根瑞;13单元双压电晶片变形反射镜控制电极的优化设计[J];光学技术;199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宁禹;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程少园;视网膜血管的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哲海;巫建坤;;基于全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温度测量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10期

2 林志恒;孟克;芮东峰;;基于LabVIEW的光纤加速度计解调系统的研究[J];应用科技;2007年11期

3 ;测量高频振动振幅的相位细分调制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78年04期

4 李东;王志怀;曾文锋;黄卫东;张玺;钱超;;基于3×3耦合器的非平衡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传输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0年08期

5 唐恒敬;吴福全;邓红艳;;格兰-泰勒棱镜和格兰-付科棱镜透射比的比较研究[J];激光技术;2006年02期

6 韦俊;杨兴平;;光刻设备中工件台激光测长原理[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8年10期

7 李谋全;李良春;;偏振分光膜的研究[J];光电工程;1985年06期

8 巩稼民,王琪琨,梁青,方强;空间域相位调制干涉仪用于微位移测量[J];应用光学;1999年02期

9 林巧;李书;潘建彬;吴兴坤;陈柳华;倪玮;;高分辨率光纤加速度计[J];光学学报;2009年09期

10 L.M.Biberman;百城;;误差信号发生器的调制盘[J];激光与红外;197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樊振军;张自力;董爱国;冯娟;郝会颖;周惟公;;关于开设大学特色物理实验的研究——显微镜组装实验的改进[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利鹤;洪光;;冰洲石偏振光棱镜的性能测试及制造工艺[A];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论文集[C];2002年

3 王玲;丁志华;史国华;张雨东;;基于RSOD相位调制的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系统[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张福根;;激光粒度仪的光学结构[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及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研究与发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婷;;基于临界反射原理的精密角位移测量[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鸣;郭冬梅;;基于修正相移技术的激光自混合干涉仪[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卢进军;袁乔;;别汉棱镜偏振像差特性及实验检测[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鹏军 郭春林 吴辉迁 于修霞 李福江;在线玻璃应力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ZnO薄膜的MOCVD生长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3 江西 廖勇;HCS301滚动码编码器[N];电子报;2001年

4 苏 林;神奇的纳米激光器测尺[N];大众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银丽;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研制和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佘俊;基于液晶与光子晶体的新型光子学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晓兰;新型相移光纤光栅的设计及传感特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赵双双;微光学集成的高精度MOEMS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明月;红外与太赫兹衍射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黄涛;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及其相位补偿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启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家猛;嵌入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乔大勇;基于MEMS技术的自适应光学微变形镜的设计与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王鼎新;干涉成像SPR微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马加兴;光机电磁电流位移比较仪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徐鹏;椭偏仪在集成电路检测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黄亚达;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雷;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光纤加速度计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10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