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平面镜型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光栅—平面镜型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 宽波段 傅里叶变换 干涉 光栅色散
【摘要】:空间外差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干涉式光谱分析技术,集光栅色散技术与傅里叶变换技术于一体,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光通量、高信噪比、结构紧凑多变等特点,在星际微弱目标探测、大气微量成分遥感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空间外差光谱仪器的探测光谱范围是由探测器所能探测的最高空间频率限制的,一般典型的空间外差光谱仪测量范围小于10nm,这极大地制约了仪器的探测能力和应用范围。因此,开展宽谱段空间外差光谱仪的研制成为此领域的热点。一般拓宽空间外差光谱仪测量波段的方法对所用的光栅要求较高(中阶梯光栅或对称闪耀光栅),另外,使用中阶梯光栅时衍射级次的分离及选取复杂,谱图还原算法难度较大。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光栅-平面镜型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仪,通过旋转切换光栅偏转角来选取波段以展宽测量范围,对平面镜施加微小俯仰角以保证谱图还原的单值性。该仪器结构简单,光栅制作难度低,谱图还原算法易于实现,将是一种新型宽谱段空间外差光谱仪。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提出一种光栅-平面镜结构的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仪系统。将传统的双平面光栅式空间外差光谱仪中一块光栅换成平面镜,让另一块光栅可旋转,组成一个可调式系统,通过旋转光栅偏转角以切换测量波段从而实现波段展宽。对平面镜施加一个小的俯仰角清除傅里叶变换后的谱图不确定性,保证谱图还原的单值性。第二,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对光栅-平面镜结构的空间外差光谱仪进行系统设计。空间外差光谱仪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光谱分辨率、光谱范围等,这些性能取决于光栅、探测器等结构参数的选取,通过合理选取各测量波段和各核心器件参数,满足设计总体要求。第三,对所设计的光栅-平面镜型可调空间外差光谱仪进行仿真和装调误差分析。对系统Zemax建模,从理论上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对谱图还原时对应关系进行修正并分析准直系统、干涉系统可能存在的装调误差对仪器性能的影响。第四,按系统设计参数搭建原理样机并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室光学平台上完成原理样机,并选择不同波长的光源进行试验,测试仪器的性能。对所得干涉图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复原入射光谱,对所得结果进行研究、讨论,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空间外差光谱技术 宽波段 傅里叶变换 干涉 光栅色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4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空间外差光谱仪的研究现状14-23
- 1.2.1 国外发展现状15-20
- 1.2.2 国内发展现状20-23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23-26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23-24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24-26
- 第2章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理论基础26-36
- 2.1 空间外差光谱仪原理26-28
- 2.2 展宽空间外差光谱仪测量波段原理28-34
- 2.2.1 全反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仪29-31
- 2.2.2 中阶梯光栅式空间外差光谱仪31-33
- 2.2.3 光栅-平面镜型可调式空间外差光谱仪33-34
- 2.3 各展宽测量波段方式比较34-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系统设计36-48
- 3.1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系统设计指标36
- 3.2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性能参数36-39
- 3.2.1 光谱分辨率36-37
- 3.2.2 测量光谱范围37-38
- 3.2.3 信噪比38
- 3.2.4 视场38-39
- 3.3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系统设计与元件选取39-47
- 3.3.1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系统设计39-42
- 3.3.2 关键元件选取42-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误差分析与仿真48-60
- 4.1 空间外差光谱仪原理修正48-49
- 4.2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误差分析49-55
- 4.2.1 准直系统误差49-52
- 4.2.2 干涉系统误差52-55
- 4.3 光栅-平面镜型空间外差光谱仪ZEMAX仿真55-58
- 4.3.1 系统ZEMAX建模55-57
- 4.3.2 系统ZEMAX仿真模拟57-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5章 实验测试结果60-68
- 5.1 原理样机搭建与测试60-62
- 5.2 干涉图数据处理62-66
- 5.3 结果讨论66-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8-71
- 6.1 论文工作总结68-69
- 6.2 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7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77-78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亮;基于复合正交双频光栅的傅里叶变换轮廓术[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陈伟;大口径阵列光栅拼接误差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王丽;液晶电控光栅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唐怡超;超结构波导光栅设计与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勇;波导光栅耦合器设计及其光全息聚合制作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耿康;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孙朋;用于可见光偏振成像的亚波长金属偏振光栅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夏丁福;激光干涉光刻制备纳米尺度光栅[D];南京大学;2012年
9 于克东;基于表面电磁波激发的表面光栅热辐射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邵士茜;硅基集成光栅耦合器及其偏振无关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8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11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