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精度加样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精度加样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高精度加样 流体动力学模型 液滴脱落
【摘要】: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各大医院、检验中心生化检测数量快速上升,同时许多疾病的精准治疗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的生化定量分析,这些促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朝着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加样速度与精度是影响高速高精度生化检测的关键因素之一[1],如果仅考虑加样速度的提高,那么加样精度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样本试剂反应量都在微升量级,加样精度的降低将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甚至出现假阳性。因此,在保证加样精度的条件下提高加样速度才有意义。本文根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加样特点,分析了影响加样速度与精度的因素,包含加样方式、加样结构、加样时序、加样管路振动、吸样管路动态响应特性、加样针液滴脱落等方面。本文根据Hamilton原理,对柱塞泵与加样针间的连接管路建立两端固支梁模型,求其振动方程,获得液体流速、系统压强、管路长度及管径对管路振动的影响规律,为避免加样振动提供理论依据;对吸样过程建立管路等效电路模型,分析管路长度与管径、隔离空气柱体积、样本量及粘度等因素对吸样过程管路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获取吸样等待延时提供理论依据;对加样针液滴脱落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液滴雷诺数、韦伯数、加样针表面特性及样本流速对液滴脱落的影响规律,从而获得液滴能够顺利脱落的条件,为加样针选择及液滴脱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各参数对加样速度与精度的影响规律,为高速高精度加样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不仅考虑了传统方式对加样系统柱塞泵的精确控制,而且从流体动力学角度着手,研究加样过程中各因素如何制约加样速度与精度。本文搭建了高速高精度加样测试平台,并进行大量有关加样速度与精度的实验。根据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实验结果,最终设计了适用于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工作特点的加样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基于该方案的分析仪可实现3.6秒循环加样,2μl加样体积的加样误差±3%、变异系数为2%以下,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97.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规;彭晓峰;王晓东;;核化沸腾液滴的铺展实验观察[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2 林志勇;彭晓峰;;振荡液滴内部流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3 邢淑敏;廖强;朱恂;王宏;;倾斜均质表面上非等径液滴的聚合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4 殷金英;刘林华;;深空环境下液滴辐射相变过程分析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5 胡媛;单彦广;;溶液液滴在热等离子体射流中的运动和蒸发[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6 刘红;解茂昭;贾明;刘宏升;王淑春;;单液滴碰撞不同尺寸等温壁面过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的液滴形成特性[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四芳;兰忠;彭本利;白涛;马学虎;;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分析[J];化工学报;2012年S1期
9 马超;薄涵亮;;一种新型的液滴分布测量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2期
10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兵兵;电场下液滴界面输运与传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严启凡;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苏凤婷;基于单探针和液滴辅助的微构件转移方法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志江;基于液滴喷射技术的塑料增材制造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5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21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