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t微纳热电偶批量制备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W-Pt微纳热电偶批量制备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单细胞测温 W-Pt热电偶 批量制备 装置开发
【摘要】:为了提高能应用于单细胞温度测量实验的W-Pt微纳热电偶的制作效率和稳定性,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完成W-Pt微纳热电偶批量制备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分别完成系统整体结构、电气控制系统部分的设计与实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水浴定标系统研究该系统制作的W-Pt微纳热电偶参数,包括W针尖端曲率半径、尖端锥角、裸露基极长度和Seeback系数.研究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快速制作性能稳定的W-Pt微纳热电偶,制作的大部分热电偶尖端曲率半径小于500 nm,锥角小于18°,裸露基极长度小于100μm,Seeback系数为4~8μV/K,可很好地应用于单细胞温度测量实验.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abrication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W-Pt micro-nano thermocouple which can be used in single-cel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xperimen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Pt micro-nano thermocouple batch preparation system are completed by using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the electrical control system part a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by modular design method. The parameters of W-Pt micro-nano thermocouple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ptical microscope and water bath calibr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curvature radius of the tip of the W needle and the tip cone angle. The length of bare substrate and the Seeback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be used to fabricate stable W-Pt micro-nano thermocouple. The curvature radius of the tip of the thermocouple is less than 500 nm, the cone angle is less than 18 掳, and the length of the bare base is less than 100 渭 m. The Seeback coefficient is 4 ~ 8 渭 V / K. It can be well used in single cel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xperi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和器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1CB933503)
【分类号】:TH811
【正文快照】: 温度对生命体的影响体现在对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影响[1].现代研究表明,温度通过调控细胞内部生化反应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2].对单个细胞温度的检测分析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细胞内部调控机制,例如单细胞温度测量能为肿瘤热疗、检测癌细胞新陈代谢活动、甲状腺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t2,李春艳,刘平,王慧,杨梅;STM钨针尖电化学加工及其装置的改进[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傅惠南,王宏霞,区仲荣;扫描探针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05期
2 傅惠南;王宏霞;王晓红;区仲荣;;SPM探针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6期
3 段君毅;康小明;赵万生;;用于场致发射电推力器的微发射针制造技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4 郭宝会;;制备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的电路设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王宏霞 ,傅惠南 ,区仲荣;SPM探针制备的新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鲍怀谦;超纯水微细电解加工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山山;多孔纳米氧化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宏霞;碳纳米管操控加工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3 李志敏;大壁虎脑部结构及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石美英;大气状态下基于STM的电场加工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侯茂盛;基于PVDF薄膜振动梁式测头的新型轻敲式扫描探针显微系统研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伏明明;大范围、高深—宽比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广红;基于压电微音叉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毛翠;基于石英音叉测头的三维纳米测量与定位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意安,施财辉,谢兆雄,吴剑鸣,毛秉伟;现场STM针尖诱导Ag(111)表面局域刻蚀[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5期
2 盖峥,于洪滨,何谊,杨威生;STM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几例[J];电子显微学报;1997年06期
3 吴雪梅,杨礼富,甘俊彦,王梦玉,鞠艳;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的电化学腐蚀制备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03期
4 郭仪,白春礼;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3年01期
,本文编号:143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43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