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隙磁力表征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加速度计 切入点:磁悬浮 出处:《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适用于轻小型高精度惯性导航的加速度计长期以来精度难以提高,无法满足远距离、长航时运载器的导航需求。本论文针对现阶段普遍应用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存在的挠性梁长期不稳定形变、永磁力矩器电磁特性变化使电流表征值无法等同于力矩器实际产生的电动力,导致加速度测量精度受到限制的问题,以及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存在的使用环境苛刻、静电力微弱、量程小、只能适合测量慢变的微弱加速度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高精度的基于气隙磁场阵列化检测直接表征磁力的直流伺服磁悬浮加速度计的想法。这种加速度计的最大优势在于气隙磁场测量直接表征惯性力,将磁力测量的影响环节减小到了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加速度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对这种新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理论及仿真建模分析,其精度主要取决于磁场传感器的测量性能和基于多点磁场的磁力反演合成,此外,鉴于目前磁悬浮控制理论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系统的动态稳定特性主要受限于磁性材料自身性能。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开展了更加深入的工作:1)研究了气隙中有限离散点磁场合成敏感悬浮体所受磁力的技术。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采用简化模式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与传统的虚位移法计算的相对精度,表明在采用合理的磁性结构下,选取少量离散点仍可获得较高精度的磁力计算值。研究中设计了气隙磁场测量表征磁力的试验系统,通过扫描方式测量气隙中的阵列点磁感应强度,并运用离散麦克斯韦应力张力计算方法,合成了驱动系统对惯性体所施加的磁场合力,通过与实测磁力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研究适合于气隙磁场检测应用的高精度磁场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并通过实验和仿真的方法进行应用分析。在仿真的基础上,改进了一种具有异常大的磁电阻效应器件的设计结构,使之更适合于应用在磁悬浮加速度计的气隙磁场测量中。研究中还提出了采用石墨烯为基础材料制作这种磁场传感器的相关工艺技术,并进行了工艺试验,表明了该器件工艺实现的可行性;3)分析指出影响磁悬浮系统动态稳定特性的关键问题是受到磁性材料磁滞特性的影响。因而研究了块状固态超顺磁材料的合成机理与方法,设计了采用超顺磁纳米颗粒与高分子聚合材料进行合成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合理的制备工艺;通过工艺试验和对合成材料的相关技术测试,表明该材料已经具备一定的超顺磁特性,但在机械特性、磁导率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通过分析为该材料后续的进一步性能改善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径;4)根据对新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分析和各方面研究的综合,设计了基于Z轴约束的二维磁悬浮加速度测量试验装置,在目前的研究阶段,试验装置的磁性材料采用高导磁铁氧体,磁场传感器采用超微型的霍尔线性传感器,以尽量接近将来分项研究成熟后的状态。试验开展了在磁悬浮控制下的重力场静态翻滚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对比了由气隙磁场综合表征的加速度及倾斜角测量与采用控制电流表征惯性量的两种不同测量方式,证明气隙磁场测量表征方法有效消除了系统磁滞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加速度测量的性能。受当前试验装置结构、电路性能水平等的限制,系统对加速度测量的实际精度还不高,但这种新型测量方法已经显现出高精度高性能实现的潜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实现高精度的磁悬浮加速度计,并在长航时、高精度导航应用中发挥长足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8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治会;关于加速度计参数的选定[J];航空兵器;2002年06期
2 马欣龙,王永梁;梳齿式微机械力平衡加速度计[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3 姜复兴,任顺清;加速度计指北技术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5期
4 刘宗林,吴学忠,李圣怡;叉指式微硅加速度计的参数化设计[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5 曾昭君,石进杰;一种抗大过载微型加速度计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6 于治会;关于加速度计参数的选定[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03期
7 侯美丽,杨建辉,第五兴乐;确认姿态的双向微型加速度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3年05期
8 蒋玉齐,程迎军,许薇,张鲲,李昕欣,罗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工艺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02期
9 赵岩;翟百臣;武克用;陈涛;;加速度计在非陀螺寻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兵工学报;2006年02期
10 赵立业;周百令;;加速度计标定中低成本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J];计量技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慧丹;沈昱明;赖际舟;;微硅加速度计标定及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2 索智群;乔东海;;力平衡模拟反馈电容加速度计的研究[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及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研究与发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钱朋安;;一体化多维加速度计研究的若干问题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宋长福;严小军;韩丰田;郭晓芳;马高印;;硅微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7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周泽兵;祝竺;;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薛旭;李丹东;刘国文;万蔡辛;张承亮;;MEMS加速度计工程样机的研制[A];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新世纪惯性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C];2012年
10 张亮;陆秋海;;静电悬浮式电容差分加速度计测量原理与动特性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包秋红;加速度计测试的加速者[N];中国航空报;2004年
2 唐新培;“黑黢侠”再显神威[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黄忠魁 付秀娟 本报记者 徐建华;“敏感精灵”助力嫦娥探月[N];中国质量报;2014年
4 唐新培;搬走“三座山” 促成“太空吻”[N];中国航天报;2011年
5 北京弗欧弗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谭薇;MEMS传感器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N];中国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玉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2 杨杰;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加速度计构型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习文;微小型加速度计的精密装配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黄添添;气隙磁力表征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志平;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博;基于共振隧穿结构介观压阻效应的纳机电加速度计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7 刘力;惯性传感器扭摆测试中地面振动和放电金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世明;基于离心机的惯性仪表测试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武庆雅;旋转弹药的惯性导航与解耦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红革;硅挠性伺服加速度计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李园晴;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巍;高精度加速度计测量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游侠飞;MEMS加速度计温度场及残余应力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陆阳;高精度加速度计采集单元的设计及关键器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席晋;加速度计数据采集与温度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解启瞻;捷联惯导系统中石英加速度计温漂补偿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庄瑞芬;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设计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发明;光学加速度计方案的初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韩小菊;声表面波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及补偿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57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