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本文选题:激光损伤 + 光传输 ; 参考:《物理学报》2014年13期
【摘要】:基于光传输理论研究了前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产生初始损伤的原因,提出了颗粒遮光效应和颗粒造成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两者共同作用对光束进行扰动的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功率激光光束,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对光束的扰动是产生较高光强调制的重要原因;随着激光脉冲发射次数的增加,局部热变形的表面形状、位相延迟幅度、热扩散长度不断变化,会在光学元件内不同厚度处和后表面xy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产生较高的光强调制,不仅容易引起后表面产生多个损伤点,也可能在光学元件内就产生损伤,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的损伤点是分散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port theory, the causes of initial damage of thin optical elements induced by particulate pollutants on the front surface are studied.The damage mechanism of both particle shading effect and local thermal deformation of optical element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high power laser beams, the local thermal distortion of thin optical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highlight of the beam,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laser pulse emission, the surface shape of local thermal deformation is obtained.The amplitude of phase delay and the length of thermal diffusion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which will produce higher intensity modulation at different thickness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XY direction of the rear surface, which is not only easy to cause multiple damage points on the rear surface.Damage may also occur in optical elements and the damage points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are dispers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0707019)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H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倩倩;张国文;陶华;蒲继雄;;高斯光束经局域相位调制后的光强分布和角谱特性[J];中国激光;2011年10期
2 王立斌;马伟新;季来林;赵东峰;;三倍频激光下金属颗粒对熔石英元件损伤阈值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2年05期
3 谢良平,粟敬钦,景峰,赵建林,王文义,王逍,彭志涛;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全息“热像”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5期
4 刘红婕;景峰;左言磊;魏晓峰;胡东霞;彭志涛;李强;周维;张昆;姜蕾;李志军;左明;;高功率激光装置中局部波前畸变的非线性传输[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11期
5 苗心向;程晓锋;袁晓东;吕海兵;叶亚云;贺少勃;郑万国;;熔石英表面铜颗粒污染激光诱导损伤[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8期
6 谢良平,赵建林,粟敬钦,景峰,王文义,彭翰生;位相调制产生“热像”效应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7期
7 范树海,贺洪波,范正修,邵建达,赵元安;表面热透镜技术应用于薄膜微弱吸收测量的理论和实验[J];物理学报;2005年12期
8 彭涛;赵建林;谢良平;叶知隽;李强;粟敬钦;;厚介质情况下激光“热像”的演化规律分析[J];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9 王友文;胡勇华;文双春;游开明;傅喜泉;;高斯光束非线性“热像”效应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10期
10 周丽丹;粟敬钦;李平;刘兰琴;王文义;王方;莫磊;程文雍;张小民;;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缺陷”分布的功率谱密度方法及等效求法[J];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章,贾天卿;光学材料中导带电子的光吸收[J];安阳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2 黄进;任寰;吕海兵;赵松楠;蒋晓东;袁晓东;郑万国;;三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对熔石英损伤行为的对比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7年06期
3 苗心向;袁晓东;王海军;向霞;吕海兵;蒋晓东;郑万国;;铜膜和铁膜污染物诱导熔石英表面损伤行为的对比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9年02期
4 郝宏刚;侯维娜;尹波;;热透镜技术中反射和透射两种探测方式的比较分析[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0年03期
5 张大伟;黄元申;贺洪波;邵建达;范正修;;阶段离子束辅助法制备基频减反膜[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0期
6 贾天卿,陈鸿,吴翔;石英玻璃中5.0eV吸收带的起源[J];光学学报;2000年03期
7 黄峰;牛燕雄;汪岳峰;段晓峰;;光学窗口材料激光辐照热-力效应的解析计算研究[J];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友文;胡勇华;文双春;游开明;傅喜泉;;高功率激光系统中非线性热像与模糊斑大小的关系[J];光学学报;2007年10期
9 李绪平;蒋晓东;郑万国;郭袁俊;;透射式光热透镜技术的原理和应用[J];光学仪器;2008年01期
10 刘红婕;王凤蕊;周信达;黄进;;高功率激光传输过程中散射点对光束质量的影响[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培涛;长脉冲激光辐照下多孔薄膜激光损伤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明哲;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热管理新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蔡虎;TEA-CO_2脉冲强激光对Hg_(0.8)Cd_(0.2)Te晶片的破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鲁波;飞秒激光与大气、玻璃以及晶体相互作用若干现象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5 马再如;采用OPCPA技术提高高功率飞秒激光对比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兰岚;工作在超短脉冲条件下的光学介质薄膜[D];四川大学;2006年
7 牛燕雄;光电系统的强激光破坏及防护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胡勇华;强光束非线性传输的空间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王友文;强激光非线性热像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游开明;宽带脉冲激光的传输和聚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恩;精密位相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2 姚国玲;双波长窄脉宽组合激光对K9玻璃的损伤机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劳慧颖;飞秒激光诱导金属和铁电晶体表面烧蚀及畴反转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洋;双脉冲激光击穿K9玻璃后的热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海姣;蒸镀薄膜的电子衍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6 陈银凤;类金刚石薄膜强激光作用的特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7 何志平;激光多程放大系统杂散光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8 谢良平;ICF驱动器光束非线性热像效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周萍;横向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数值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10 叶景峰;类金刚石薄膜抗激光辐照性能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滇元;增益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J];光学学报;1981年04期
2 魏朝阳;贺洪波;邵建达;范正修;;吸收杂质热辐射诱导光学薄膜破坏的热力机制[J];光学学报;2008年04期
3 戴名奎,徐德衍;衍射光强取样分析法测定划痕宽度:理论部分[J];光学学报;1997年03期
4 王逍,景峰,朱启华,张清泉,彭志涛,谢良平,粟敬钦,陈建国;位相扰动下“热像”规律研究[J];激光技术;2003年06期
5 李银柱,李良钰,戴亚平,刘诚,程笑天,朱健强;高功率激光装置中的鬼点反射分析[J];中国激光;2001年08期
6 刘红婕;景峰;左言磊;胡东霞;粟敬钦;彭志涛;周维;李强;张昆;;激光波前功率谱密度与焦斑旁瓣的关系[J];中国激光;2006年04期
7 赵建林;彭涛;叶知隽;;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中的“热像”效应[J];中国激光;2007年10期
8 周维;胡东霞;赵军普;代万俊;张];蒋学军;;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光路自动准直算法与流程优化[J];中国激光;2010年01期
9 林尊琪;;激光核聚变的发展(邀请论文)[J];中国激光;2010年09期
10 赵东峰;王利;林尊琪;邵平;季来林;蔡志坚;邬融;戴亚平;朱健强;;在神光Ⅱ装置第九路系统开展351nm波长激光高通量传输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dmund Optics公司推出高性能复合光学元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4期
2 范志刚;常虹;陈守谦;;胶粘光学元件的热应力和变形分析[J];光学技术;2011年03期
3 ;《现行光学元件检测与国际标准》新书宣传材料[J];光学学报;2009年10期
4 力源;用现代方法制造光学元件[J];应用光学;2005年01期
5 ;《现行光学元件检测与国际标准》新书宣传材料[J];光学学报;2009年09期
6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2期
7 王历;;精密光学元件的现状[J];光学精密工程;1976年02期
8 杨元华,陈时锦,程凯;微结构光学元件的应用与制造(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5年01期
9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7期
10 伍素 ,单凌山;第二讲 纤维光学元件的制作工艺[J];光学技术;197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云影;李大海;鲍丙芳;;光学元件面形的环路径向剪切干涉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宁;张清华;许乔;;光学亚表面损伤的探测和后处理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3 谷岩;林洁琼;李迎春;;非球面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伟;许乔;胡晓阳;;高精度高阈值光学元件制造[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5 邓燕;柴立群;许乔;;强光光学元件波前检测算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6 陈伟;姚汉民;伍凡;朋汉林;吴时彬;;用于圆形口径光学元件的功率谱密度检测[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7 王占山;张众;吴永荣;陈玲燕;;中子多层膜光学元件研究[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阎秋生;;非球曲面的超精密加工技术[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鸣;石立;王明育;;高精度复杂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杝怡永;榞乃P+;杝冠宇;黄忠PI;;二次光学元件应用在LED上的设计方法[A];海峡两岸第十七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可;医学检验仪器的一般性维护[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2 于靖;光学科技离不开计量[N];中国质量报;2003年
3 记者 张兆军 通讯员 于万冰;“刻写”世界高精尖[N];科技日报;2001年
4 阿明;医学检验仪器出现故障的原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张梦然;美研制出世界最大功率激光器[N];科技日报;2008年
6 竹潇;两种高线密度钛特征线波带片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苹;延长玻璃质光学元件工作寿命的表面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胡春晖;航天高光谱仪光学元件位置误差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聂娅 ;亚波长光学元件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陈华;高精度面形检测中环境扰动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任智斌;折射型微透镜及微透镜阵列光学性质与制作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常虹;透射式红外系统热光学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徐建;被动型相干布居数囚禁原子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郭仁慧;近红外大口径波长移相干涉仪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健;超高精度菲索干涉仪不确定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陈波;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光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冲;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环抛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纪淑花;光学元件亚表层损伤等离子体修复理论与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3 冯晓;异形离轴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4 王樊;大尺寸单晶硅反射镜超精密连续抛光和检测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鹏;光学元件表面微缺陷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6 贺启强;计算机控制大气等离子体光学加工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美成;小面型光学元件超精密测量误差分离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许静;剪切干涉测量光学元件的波前重建方法及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梁彪;二氧化碳探测仪光谱仪系统光机结构设计及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马力;多表面干涉波面复原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4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76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