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共焦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激光共焦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理工大学》 2015年
激光共焦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技术研究
沈阳
【摘要】:在深紫外光刻机、高精度显微镜以及卫星相机等光学系统中,性能优异的镜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透镜之间的轴向间隙是镜头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镜头装配过程中任何细小的装配误差都会改变镜头的设计参数,给镜头引入像差,降低它的成像质量。因此实际装配过程需要对透镜间隙进行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1]。研究具有高精度、大工作距离、强抗干扰能力的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应用价值。 本论文基于激光共焦层析定焦技术,研究了一种非接触高精度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对被测透镜的光轴进行精确调整,使其和激光共焦系统光轴严格一致;然后,利用激光共焦技术的轴向层析定焦特性对被测镜组内各表面顶点分别进行精确瞄准定位;利用共焦光强响应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系统物镜聚焦焦点这一特性获取被测透镜各个表面顶点位置;最后,利用光线追迹算法计算镜组内各轴向间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轴向间隙测量原理和方法研究:基于激光共焦层析定焦技术研究轴向间隙测量原理,利用几何光学原理的光线追迹理论推导具透镜轴向间隙计算公式;并深入分析环形光测量技术在透镜轴向间隙测量的作用; (2)仿真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在ZEMAX中搭建仿真模型,分析环形光瞳对系统波像差的抑制,同时利用该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初步验证透镜轴向间隙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3)完成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共焦间隙测量系统主机光机结构设计,直线气浮导轨、五维调整架、电动平移台以及测长干涉仪安装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丝杠平移台运动控制、图像采集与显示、同步信号和脉冲触发、测长及环境补偿、测试流程控制; (4)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在实验室搭建透镜轴向间隙测量实验装置,验证测量原理与轴向间隙计算算法,,并对该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源进行分析。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透镜间隙测量标准差小于0.5μm。该技术的研究为镜组间隙测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解决目前镜组装配完成后轴向间隙无法高精度测量的难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家东;袁道成;蒲洁;;基于图像测量技术的装配间隙在线测量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12期
2 刘波;杨维川;袁道成;蒋家东;刘乾;;基于图像处理的便携式端面间隙测量系统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10期
3 吴晓波,安文斗,杨钢;图像测量系统中的误差分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途径[J];光学精密工程;1997年01期
4 魏全忠,蒋世磊,马天梦,陈品志;大口径精密投影光刻制版镜头的光学装校[J];光学技术;2001年06期
5 姚汉民,魏全忠,齐晓慧;亚微米(i线和g线)投影光刻物镜的光学装校[J];光学技术;1998年03期
6 田明丽,包正康,刘昱;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及其应用[J];光学仪器;2001年01期
7 王青松;;NiosⅡ处理器在透镜中心厚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设计[J];价值工程;2010年25期
8 孙宇宁,郧建平;光栅数显式透镜厚度测量仪[J];实用测试技术;1999年01期
9 高明,黄钉劲,刘钧;透镜中心厚度测量仪的设计[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何家祥,张大卫,程荫梧,李贺桥;光学透镜中心厚度自动检测仪[J];仪器仪表学报;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发成,娄小平,邓文怡,吕乃光;图像测量系统中一种直线特征的识别方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李庆利,张少军,李忠富,白荫玖,金剑,苟中魁;一种基于多项式插值改进的亚像素细分算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张继超;丁亚林;张洪文;;一种四维光学仪器像面的装调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蒋家东;袁道成;蒲洁;;基于图像测量技术的装配间隙在线测量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12期
5 刘波;杨维川;袁道成;蒋家东;刘乾;;基于图像处理的便携式端面间隙测量系统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10期
6 张金根;刘志勤;衣彬;伏艳;;采用PSD的激光平台测量仪的设计[J];电光与控制;2007年06期
7 翟青涌;黄建国;程玉华;;基于梯度算子的线阵CCD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研究[J];电子质量;2009年10期
8 邹华东;;基于机器学习的PCB孔位信息在线光学检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董建明;胡觉亮;;一种有效的服装尺寸自动测量方法[J];纺织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青锋;唐力伟;崔秀梅;;亚像素测量中阈值选择对直线拟合方法的影响[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建荣;;利用自准直法快速高精度测量玻璃折射率[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建伟;安志勇;段杰;王欣;;基于CCD的光学系统焦距自动测量技术[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3 蒋光锐;刘李斌;刘华赛;王彦超;张浩;孔凡庆;;热镀锌板镀层表面点状缺陷的分析方法[A];2014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文;钢球表面缺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富治;视觉检测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卢泉;基于机器视觉的特殊管道静态参数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季平;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叶片三维大位移测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苏晓明;居住区光污染综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陈晖;浸没式光刻机浸液流动特性及其对物镜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永红;基于全场并行共焦的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8 杨晓飞;三反射镜光学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装调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查选平;计算机辅助投射条纹乳房三维形态测量系统的研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金刚;三维扫描仪中三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果;非接触式平板裂缝天线结构尺寸测量与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白娜;光学图像测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修国威;基于图像传感器的微纳米定位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臣;印刷电路板的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韩文峰;线结构光共焦扫描显微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仪器化[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敏;基于ARM平台的液位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09年
7 郭文清;基于图像处理的微小形状误差测量系统的设计[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8 陶力;热真空环境下的视觉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袁圣平;相衬成像中的空间滤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查婷婷;针对超空泡的图像增强和边缘检测技术[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家东;袁道成;蒲洁;;基于图像测量技术的装配间隙在线测量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12期
2 裘祖荣;江晓芸;李杏华;;基于时间差法的共焦测头算法改进[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8期
3 陈娟;祁欣;郑兴业;;超声聚焦和TR测厚技术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11期
4 王海;阚宏林;许德章;;基于光电检测技术的玻璃间距测量方法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年02期
5 廖强,米林,周忆,徐宗俊;微尺寸视觉精密检测系统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6 王肇勋;;ZX—3型内调焦对心器研制工作报告[J];光学工程;1984年05期
7 王肇勋;魏全忠;;整组物镜各面偏心差的测量(续)[J];光学工程;1984年05期
8 尹玉梅;刘建新;;便携式自由曲面曲率测量仪控制装置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6期
9 张彤;王作斌;;微型计算机在莫尔条纹信号细分中的应用[J];光学机械;1985年02期
10 吴晓波,安文斗,杨钢;图像测量系统中的误差分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途径[J];光学精密工程;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寰,谭久彬;应用共焦显微镜原理测量倾斜工程表面[J];光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涂龙;余锦;樊仲维;边强;葛文琦;刘洋;张雪;黄科;聂树真;李晗;貊泽强;;并行共焦显微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8期
3 余卿;余晓芬;崔长彩;叶瑞芳;范伟;;并行共焦测量中的并行光源技术综述[J];中国光学;2013年05期
4 涂龙;余锦;樊仲维;邱基斯;赵天卓;王治昊;吴权;葛文琦;郭广妍;王昊成;;基于数字微镜的并行激光共焦显微检测技术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10期
5 李明周,王昭,赵宏;点扫描激光共焦测量研究[J];工具技术;2003年06期
6 余卿;余晓芬;毕美华;;并行共焦显微探测高精度表面坐标信息获取方法[J];光学学报;2009年11期
7 官志超;张运波;侯文玫;;基于数字微镜的共焦显微系统的光路设计[J];光学仪器;2011年03期
8 张平,陈德,吴震,黄俊;共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的扫描系统研究[J];应用光学;1994年06期
9 张平,陈德,吴震,黄俊;共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的扫描系统研究[J];应用光学;1995年03期
10 孔兵,王昭,谭玉山;利用共焦成像原理实现微米级的三维轮廓测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建寰;肖成榕;;影响差动共焦瞄准信号特性的机理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建寰;傅建记;;基于共焦显微镜原理的测量技术研究现状[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继红;张运波;孙国强;蒋妍梦;黄爱琴;庄松林;;双路调频复用荧光共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高兴宇;伍世荣;萧泽新;;一种现代先进成像技术:共焦显微术[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党娟娟;田爱玲;王春慧;王红军;刘丙才;;共焦显微系统探测器孔径的最佳匹配[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6 邝胜利;胡兵;姜立新;;双频共焦高强度超声增强仿组织体模毁损效果的初步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赵维谦;;差动共焦光学参数检测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赵维谦;邱丽荣;沙定国;林家明;;超分辨光瞳滤波差动共焦显微测量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刘小虎;黄云;汪之国;;基于激光共焦原理的三维表面形貌测量[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大礼;抗反射率实时激光差动共焦显微成像方法与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永红;基于全场并行共焦的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赵晨光;同步移相干涉共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戚永军;光纤共焦扫描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5 刘文文;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微结构形貌检测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葛华勇;内窥式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7 何小海;激光扫描共焦显微三维生物医学图象处理和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哲;差动共焦显微探测实验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王睿;差动共焦显微成像理论及畸变校正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唐建波;基于光束扫描的共焦显微三维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葛铮贵;移相解算共焦系统数据处理与实验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高晓斌;提高并行共焦探测精度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朱加兴;对称离焦的共焦微位移传感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刚义;用于自由曲面检测的外差共焦显微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李佃蒙;基于纯相位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共焦扫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高兴宇;线结构光共焦扫描显微系统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杜立辉;激光共焦扫描荧光显微内窥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激光共焦透镜轴向间隙测量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9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