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校正变形镜的疲劳损伤特性
【图文】:
来度量的应力水平循环作用下的损伤,当Di=1时,将发生疲劳破坏,即D=∑li=1Di=∑li=1niNi=1,(6)式中,Ni为应力水平!σi在S-N曲线上对应的循环次数。通常,材料的S-N曲线呈现如图1所示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当最大应力幅值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疲劳寿命趋于无限,此时,对应的应力值为材料的疲劳极限。将图1所示的不带缺口的Si材料的S-N曲线代入有限元疲劳分析软件可得到Si材料的疲劳寿命分布。图1Si材料的S-N曲线[11]Fig.1S-Ncurveofsilicon[11]描述材料S-N曲线最常用的形式是幂函数形式[12],即Sm·N=C,(7)式中,m和C是与材料性质、应力比和加载方式等密切相关的拟合常数。一般情况下,虽然名义应力处于弹性范围,但从局部、微观的角度看来,塑性形变仍然存在。因此,在计算应力循环次数时采用雨流计数法[13],即认为塑性的存在是疲劳损伤的必要条件,且其塑性性质表现为应力—应变的滞后回线。雨流法是将应力历程转动90°,取时间为纵坐标,垂直向下。应力如雨滴一般,以峰、谷为起点向下流动,从而确定循环载荷。计算中,设最大应力为Smax,最小应力为Smin,则应力幅值Sa、平均应力Sm、应力比R分别为Sa=Smax-Smin2,Sm=Smax+Smin2,R=SminSmax。(8)若应力比R=-1,则称为对称循环疲劳载荷;若R=0,则为脉动循环疲劳载荷。姜年朝等[14]基
alDensity/(kg·m-3)Specificheat/[J·(kg·K)-1]Heatconductivity/[W·(m·K)-1]Thermalexpansion/K-1Young′smodulus/GPaPoisson′sratioRefractiveindexSi2329733173.64.15×10-6130.90.2663.44-i2.4×10-8根据图2所示变形镜结构,建立变形镜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作为对光学元件疲劳损伤特性的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变形镜基底的疲劳损伤,暂不考虑薄膜的疲劳损伤。图3变形镜有限元模型Fig.3FiniteelementmodelofDM3变形镜机械驱动作用仿真分析将随机相位屏作为待校正波前,根据变形镜的影响函数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变形镜各驱动器的驱动位移,其中,影响函数由高斯函数构造[15],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机械驱动作用下变形镜的形变与应力分布进行仿真,,进而获得机械应力载荷谱。在此基础上,将应力载荷谱导入基于S-N曲线和Miner累积损伤理论的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即可模拟分析变形镜的疲劳损伤特性。具体分析流程如图4所示。图5给出了待校正畸变波前及变形镜拟合面形分布,其中,图5(a)中假设畸变波前峰谷(PV)值为4λ(λ=3.8μm),通过计算得到变形镜拟合面形分布如图5(b)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变形镜的拟合面形与畸变波前基本一致,说明采用该方法能对变形镜的波前校正过程进行近似模拟。此时,变形镜vonMises等效应力分布如图6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LAOF201303) 苏州大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JS1404)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4RA4051)
【分类号】:TH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剑强;刘莹;陈俊杰;李保庆;褚家如;;200单元硅基单压电变形镜的设计与测试[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8期
2 杜荣清;张小军;;大行程变形镜有限元分析[J];光电工程;2011年05期
3 林旭东;刘欣悦;王建立;王富国;卫沛锋;;137单元变形镜的性能测试及校正能力实验[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2期
4 赵洪志,赵达尊,沙定国;分块式变形镜的计算机模拟[J];光学技术;1993年01期
5 李邦明;沈建新;廖文和;张运海;;微机械薄膜变形镜校正性能及控制算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7期
6 林旭东;刘欣悦;王建立;李洪文;王富国;卫沛锋;王亮;姚凯男;贾建禄;;961单元变形镜研制及性能测试[J];光学学报;2013年06期
7 郭爱林;朱海东;杨泽平;唐仕旺;谢兴龙;朱健强;;基于驱动器位置相位校正的变形镜控制算法[J];光学学报;2013年03期
8 林旭东;刘欣悦;李洪文;王建立;;变形镜及其驱动器的动态响应测试研究[J];红外技术;2011年11期
9 余洪斌,陈海清,竺子民,李俊,张大成,李婷;一种新型微变形镜键合技术[J];光电工程;2004年08期
10 乔大勇,饶伏波,苑伟政,姜澄宇;几种MEMS分立式微变形镜的设计与性能比较[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饶伏波;乔大勇;苑伟政;姜澄宇;;分立式微变形镜的单元排列方式对其性能的影响[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马剑强;刘莹;李保庆;褚家如;;新型单压电片变形镜的设计与表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靳冬欢;王三宏;;关于新型MEMS变形镜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为民;表面工艺静电驱动MEMS变形镜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马剑强;压电厚膜驱动的变形镜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杨华峰;用于提高自适应光学系统空间校正能力的组合变形镜波前校正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许晓慧;基于PZT厚膜的MEMS微变形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浩;基于双变形镜的人眼像差校正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吴轶群;多层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变形镜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乔大勇;基于MEMS技术的自适应光学微变形镜的设计与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何洋;MEMS微变形镜的系统级建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李开成;大冲程高表面质量MEMS微变形镜实现技术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虞益挺;MEMS微变形镜设计及其薄膜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8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52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