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快速AFM的高速高精度控制系统
【图文】:
成像[1]。Ando用快速AFM实现了对ATP的动态扫描[2]。然而,虽然原子力显微镜的扫描速度很快,但是扫描范围却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抑制了AFM的进一步应用。为此,研究人员在普通AFM上进行改进形成了双扫描器[3-5],以期实现大范围快速的扫描成像。然而,受原子力显微镜控制系统带宽等的限制,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扫描器并不能实现无损式的扫描成像。因此,为大范围原子力显微镜设计一个高速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普通原子力显微镜进行改进,形成的包含两级扫描器的大范围快速原子力显微镜如图1所示[6]。下扫描台带动样品进行X、Y、Z方向大范围慢速运动;上扫描器实现Z向小范围内的高速定位;上、下扫描器协同动作就可实现较大范围内的扫描成像。图1大扫描范围、快速AFM系统结构图1大范围快速AFM控制系统设计鉴于DSP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FPGA的并行处理能力,控制系统选用基于DSP_FPGA的数字处理平台。其中,DSP处理器使用TMS320C6455BZTZ,主频1GHz;FPGA选用XC5VSX50T,FFG1136封装;DSP与FPGA之间使用64位160MHz的总线连接,可实现高达10Gbit的带宽。如图2所示,整个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大范围快速原子力显微镜、DSP_FPGA模块和DAC/ADC(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其中,大范围快速原子力显微镜是控制对象,上位机VC界面主要负责扫描参数、指令的发送和扫描图像的显示。两片工作频率为105MHz的ADC(AD6645)实现下扫描器X、Z向信号的模数转换。一片工作频率为160MHz的DAC(AD9777)则实现两路16位的模
54InstrumentTechniqueandSensorJan.2015拟输出,其中一路作为上扫描器的Z向闭环控制,另一路负责下扫描器的X向驱动。DSP用于配置FPGA及大数据量扫描信号的实时处理;FPGA则负责AFM的Z向数据采集、逻辑控制。以DSP_FPGA为核心的控制系统除了具有较高的处理速度和控制精度外,其它先进的控制策略及不同的控制算法也可方便的在其上实现。图2基于DSP_FPGA的AFM控制系统整体框架2控制系统设计关键点为了得到高精度实时的样品表面成像,DSP和FPGA之间需要足够的带宽来传输大量反应样品表面形貌的数据。因而,为DSP、FPGA设计有效的数据传输模式和便捷的相互配置方式很有必要,包括DSP_FPGA间的数据通讯模式、相互配置方面,以及控制算饭的设计。以下针对各设计具体讨论。2.1数据传输模式AFM扫描中,大量的数据被获取和存储。例如,在AFM扫描图像过程中,假设一行采集1024个点,每点的数据是16位,则需要的地址范围就是16384(1024×16)位。使用RAM需要较宽的地址线,而开发板上DSP和FPGA之间的连接地址有限,因而受硬件条件的制约,,此处选择FIFO的通讯方式来代替RAM的通讯方式。FIFO在设计中有以下特点:(1)多个FIFO实现数据缓存。例如,FPGA采集数据之后先缓存在FIFO0中,然后再传输到DSP;同时,FPGA接收DSP指令存储在FIFO1中,之后再取值译码。(2)考虑到数字信号存在竞争冒险的问题,在不同时钟域之间选择异步FIFO的读写方式。以存储数据上传到DSP的FIFO为例,写时钟是FPGA端控制,而读取时钟则来自DSP.这种设计不仅避开了信号竞争冒险的问题,还简化了系统的设计。(3)DSP和FPGA间通过64位工作在160MHz的EMIFA(外部存储器接口)通讯。EMIFA的宽度是EA[0:6],根据EMIFA的相关文档,当采用64位数据总线时,内部地址和外部地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代谢;殷伯华;林云生;初明璋;韩立;;大范围扫描原子力显微镜自动调平控制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邵杏国;朱真才;曹国华;李一磊;;吊盘稳车机构调平控制策略研究与实验验证[J];煤炭学报;2012年03期
2 邓卫梅;陈代谢;殷伯华;薛虹;韩立;;基于DSP-FPGA高速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廖小华,葛杨翔,李玉和,李庆祥;超精表面纳米尺度划痕检测系统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1期
2 汝长海;王科俊;叶秀芬;;基于迟滞模型压电陶瓷跟踪控制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S1期
3 王建国;顾廷权;曹广益;朱新坚;唐成龙;陈培林;;一类非自衡对象的最优PID控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8年01期
4 徐宗伟;张少婧;房丰洲;董申;陈耘辉;;纳米管探针机械性能在纳米表征中的优势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涛;曹志军;张利军;张娟;;原子力显微镜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8年06期
2 从征;原子力显微镜用干涉术定标[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2期
3 张冬仙,黄峰;卧式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J];光学仪器;2001年02期
4 吉晓江,田云飞,赵纯培,陈红,王英梅,李志强,陈敏,廖隆理;原子力显微镜和皮革胶原纤维精细结构研究[J];现代仪器;2002年01期
5 张德添,何昆,张飒,杨怡,周涛,张学敏,赵晓光,薛燕;原子力显微镜发展近况及其应用[J];现代仪器;2002年03期
6 ;原子力显微镜[J];物理测试;2002年05期
7 何昆,张德添,张学敏,杨怡,周涛,张飒;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2期
8 戴世勋 ,杨建虎;用原子力显微镜揭示晶体生长奥秘[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8期
9 施洋,章海军;新型大扫描范围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J];光电工程;2004年06期
10 张德添,张飒,何昆,杨怡,周涛,张英鸽;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明福;肖洒;邹乐西;仲敬荣;任清波;;金属铀氧化的拉曼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在线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2 孙全梅;陈佩佩;陈龙;吴承东;杨焕杰;韩东;;原子力显微镜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9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9年
3 钱建强;李渊;华宝成;李英姿;;火星探测原子力显微镜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晓东;纪小龙;;透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看病理学科发展[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金涛;徐文东;;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的光点跟踪设计[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庆泉;陈立群;;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非线性振动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宋维旭;赵晓云;伍津津;朱堂友;杨桂红;;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类型胶原蛋白与细胞粘附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丁海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联用对活细胞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纪星涉;魏焕萍;单云官;;原子力显微镜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黄水花;黎全;黄云;杨开勇;刘贱平;;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教学方法探索[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创文;本原纳米仪器公司承担863课题[N];科技日报;2008年
2 辛 力;碳纳米管被“激光镊子”牵鼻走[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思田;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娴玮;原子力显微镜成像与纳米操作控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窦建华;原子力显微镜针尖-表面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胡庆泉;原子力显微镜动力学行为分析[D];上海大学;2007年
5 杨春来;超声振动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董晓坤;高速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张冬仙;原子力显微术的新方法研究及新型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研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颖;细胞与亚细胞层面上对稳恒磁场—抗癌药物联合效应的AFM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勇;原子力显微镜在人工磷脂双分子层、膜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王楠;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尺度上研究蛋白质的力电效应[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凤;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晗;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梁谐振器振动特性的测试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原剑;大扫描范围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4 张涛;原子力显微镜在材料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阳;液桥对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陈莹莹;质膜微囊的分离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及体外模拟的初步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英飞;新型数字式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刘晗;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量子点的微悬臂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虎;液相型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坤;原子力显微镜定位系统控制策略及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3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57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