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散射法测量超细颗粒粒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光散射法测量超细颗粒粒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颗粒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颗粒粒度的大小和分布广泛影响着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的方方面面,所以颗粒的粒度测量技术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在测量颗粒粒度的众多方法中,光散射法以其特有的优势——适用性强、粒度测量范围宽、测量重复性好、快速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干扰因素少、在线测量等——而得到充分重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颗粒测量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日益进步,颗粒的粒度有不断减小的趋势,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超细颗粒粒度测量提出了迫切要求。 本文研究的题目是超细颗粒粒度的光散射测量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 1、光散射法的Mie散射理论及计算方法:介绍了经典的Mie散射理论公式,分析了颗粒散射光强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粒径范围的近似算法。 2、基于光散射法的尘埃粒子计数器装置的研制:以光散射理论为基础,研制了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实验装置,其测量范围是0.3~5.0μm,可用于洁净环境10级到100000级的检测。装置包括直角散射光学传感器、电路控制系统和气流控制系统。在气流控制系统中提出并采用了先进的微桥气流质量传感器,能精确控制气体的采样量。 3、微纳颗粒综合分析及测试平台的构建:Mie散射理论的复杂性导致实际应用中,对不同尺度的颗粒采用不同近似方法进行测量,从而单一基于光散射的各种仪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和适用条件。因此,我们构建了微纳颗粒综合分析及测试平台,为研究宽范围粒度测量技术提供综合的测量分析手段和实验基础。在光散射理论的基础上,融合显微精密成像测量方法、微流场和光流场分析技术、以及激光光纤阵列散射测量方法,探讨多种传感方式相融合的颗粒分析及测量方法,并设计了实验系统。
【关键词】:光散射测量 Mie散射理论 粒度测量 粒度分布 角散射法 粒子计数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724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8-22
- 1.1 颗粒测量的重要性8-9
- 1.2 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概念9
- 1.3 颗粒测量的主要方法及特点9-20
- 1.3.1 筛分法10-11
- 1.3.2 显微镜法11
- 1.3.3 沉降法11-13
- 1.3.4 电感应法13-15
- 1.3.5 光散射法15-20
- 1.4 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工作20-22
- 第二章 颗粒测量中的光散射理论22-31
- 2.1 颗粒的光散射理论22
- 2.2 Mie 散射理论22-31
- 2.2.1 Mie 散射基本公式22-24
- 2.2.2 Mie 散射光强的计算24-27
- 2.2.3 Mie 散射的近似27-31
- 第三章 基于光散射原理的尘埃粒子计数器系统设计和实验31-48
- 3.1 直角散射光学传感器32-35
- 3.1.1 光散射传感器的选择32-33
- 3.1.2 光散射传感器结构33-35
- 3.2 电路系统35-37
- 3.2.1 主放大电路35-36
- 3.2.2 离散数据采集电路36-37
- 3.3 气路系统37-40
- 3.3.1 气路概述38-39
- 3.3.2 AWM5102 的原理及使用39-40
- 3.4 单片机系统40-42
- 3.5 系统标定与实验42-48
- 3.5.1 系统标定42-43
- 3.5.2 实验结果43-48
- 第四章 微纳颗粒综合分析及测试平台48-57
- 4.1 平台的构成和技术参数48-51
- 4.1.1 体视显微系统48-49
- 4.1.2 电动调节架49-50
- 4.1.3 图像采集系统50-51
- 4.2 测试方法设计及分析51-55
- 4.2.1 显微图像识别法51
- 4.2.2 光散射与光流场分析相结合的测试方法51-55
- 4.3 微流体通道加工实验55-5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7-59
- 5.1 论文工作总结57
- 5.2 今后的工作57-59
- 参考文献59-6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志霞,张学明,叶嘉雄,宁业敏;烟道粉尘浓度的光电测量[J];广西电力技术;1997年03期
2 徐涛,武星,高玉成;用米氏散射理论对光阻法微粒检测原理的诠释[J];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朱东华,张晓晖;水中微气泡光散射偏振特性的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林锦实;范继来;张明杰;;全自动激光粒度分布仪的研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年01期
5 刘慧开,杨立,孙丰瑞,张毓芬;舰船尾流横截面上的激光散射特性[J];热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6 王艳敏;王燕;王伟田;;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光吸收特性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1期
7 雷前召;;大气颗粒物对平面电磁波的散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张毓芬,田稷,耿松,王成龙,王慧丽;舰船尾流光特性分析[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年06期
9 孙国正,孙强,任智斌;基于Mie散射理论的微球体颗粒半径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年04期
10 任智斌;姜会林;付跃刚;张磊;刘智颖;田继文;;微球体与微椭球体光散射特性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自亮;郭胜均;;基于APD的粉尘光散射检测系统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高文星;陈登福;董凌燕;龙木军;欧阳奇;温良英;张健;;基于Mie理论的连铸二冷水雾粒子消光特性研究[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郭永彩;杨阳;高潮;李震东;;基于动态光散射的烟气颗粒粒径测量[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林波海;;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83年
5 陈昆;Young L.Kim;Alex Kromin;Vadim Backman;;弹性散射光谱在早期结肠癌诊断、纳米结构探测和新一代细胞成像造影剂设计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夏辉;陈智全;李富石;林旭;肖元元;黄昊;李青林;;低相干动态光散射中单散射区域的确定[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唐晓兰;程立;董金凤;李学丰;;pH值诱导吡咯烷酮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囊泡-胶束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许人良;;纳米材料粒度与Zeta电位测量的最新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鹏;杨冠玲;何振江;;前向大角度法测量亚微米级颗粒[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敏;血液细胞逼近模型及其光散射特征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王英立;烟幕全遮蔽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廖然;利用散射信号的无损光学检测和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波;新型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谱研究及富勒烯的非弹性X光散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芳;高分子在溶液和生物界面上的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李海霞;基于波矢量变化的随机表面光散射理论和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彭旭红;AOT反胶束体系第二维里系数及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光散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俊鹏;两亲/温敏性嵌段/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水溶液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阳洋;香菇葡聚糖稀至浓溶液的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郭玉忠;SnO_2溶胶生长理论与薄膜光电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光散射法测量超细颗粒粒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沈少伟;基于散射原理的激光粒度测试仪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杨明明;抗盐驱油聚合物PPSA的结构、性能及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陈智全;低相干动态光散射测量悬浮液中颗粒粒径及粒径分布[D];中南大学;2010年
5 吴德怀;宽范围MIE散射系数的快速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魏爽;便携式激光测尘仪测控系统设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庭将;光散射法在颗粒测量技术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余荣斌;改进小角前向光散射法颗粒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聪;水下悬浮粒子对光的散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戴昊;光散射法粉尘仪的改进[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光散射法测量超细颗粒粒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5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