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变形能力的循环肿瘤细胞动态分选过程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18:02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脱落自原发肿瘤,并且最后进入人体外周血液循环的癌细胞。循环肿瘤细胞在人体内的浓度极低,为了得到足够多的循环肿瘤细胞以用于研究其在癌症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地从人体内分离出极低浓度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基于细胞尺寸和变形能力的分选方法是一种非特异性方法,分选过程比基于特异性抗体的捕获方式对细胞的损伤更小。该方法利用循环肿瘤细胞比普通血细胞尺寸和刚度更大的物理特性,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过滤捕获。以这种方法为基础的过滤器件搭建方便、操作简单、通量高、成本低,所以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在过滤过程中,细胞受到的剪切力可能会影响细胞的活性,不利于后续的研究,所以对分选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流体体积(Volume offluid,VOF)多相流模型来模拟循环肿瘤细胞的分选过滤过程,并且对过滤薄膜的设计进行优化。另外,为了便于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后续的研究分析,过滤过程对循环肿瘤细胞的损伤应该尽可能的小。尽管之前的一些文献已经报道过对细胞过滤过程进行仿真的一些结果,但是这些结果主要集中在过滤膜的几何结构对薄膜两侧压降以及细胞通过时间的影响。就我们所知,由于细胞的损伤一般是利用离体培养并观察其存活率来进行表征的,细胞过滤过程对细胞损伤的影响目前仍然没有被仿真分析研究过。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以细胞膜表面应变为依据的细胞损伤表征方法,对循环肿瘤细胞分选过滤过程进行了深入的仿真研究。一般地,细胞在过滤过程中受到的伤害主要来自细胞膜的物理损伤。之前文献曾经报导过,在低应变速率的动态过程中,大约5%~6%的细胞膜表面积应变就会导致磷脂双分子层的裂解。由此可见,细胞膜的面应变可以作为衡量细胞损伤的一个指标,细胞膜的面积应变越大,受到的损伤越大。在本文的仿真中,5.5%的平均面应变被选为临界应变,如果细胞在过滤过程中面应变超过了 5.5%,我们就认为细胞受到了较大的伤害。在这个细胞损伤衡量准则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过滤孔几何形状、过滤膜厚度和过滤通量等参数对动态过滤过程中细胞损伤的影响。最终,我们确定了 一系列的最优化参数。例如,最优化的过滤膜图形化形状被确定为矩形、最优化薄膜厚度为0.5μ最优化的流量为0.375mm/s等。并且,我们还制备出了循环肿瘤细胞过滤膜,通过实验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了验证。这些仿真结果可以指导具有高通量、.低细胞损伤的下一代循环肿瘤细胞过滤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H7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9年04期

2 张惠静;毕颖楠;郝敦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测试;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崔巍;戈烽;林平;;循环肿瘤细胞和肺癌TNM分期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彦龄;安源;张薇婷;朱志;俞春东;杨朝勇;;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检测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马丽;文仲光;;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4 张品南;许杨扬;杨小敏;;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彭佳茜;白林灵;赵琼;杨延莲;王琛;;基于多肽的循环肿瘤细胞富集与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6 梅林航;;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黄士昂;胡艳洁;范灵灵;刘伟;李欣;郑金娥;贺艳丽;;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计数监测乳腺癌Ⅰ,Ⅱ,Ⅲ和Ⅳ期病人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及对其预后的评估[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任传利;韩崇旭;薛小平;朱小平;吕炜;周林;;胰腺癌外周血凋亡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辅助治疗敏感性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晓霞;任胜祥;李雪飞;张玲;李玮;周菲;高广辉;李帅;周彩存;;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A];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杨卓;付静轩;王斐;崔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特性及其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生 殷咏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防癌症复发[N];健康报;2012年

2 刘海英;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自激注入”能力[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雪飞;从400多亿个血细胞中揪出1个循环肿瘤细胞[N];健康报;2012年

4 刘海英;“捕蝇纸”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海英;上皮间质转化基因可用于检测循环肿瘤细胞[N];科技日报;2009年

6 张中桥;EGFR mRNA可用于乳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闻谊;美评出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主亭;肝癌动脉栓塞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及机制实验与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孙文洁;循环肿瘤细胞及功能影像在预测和评估直肠癌放化疗疗效方面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黄文涛;胆道肿瘤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基因组扩增[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沈庆林;适配子修饰的纳米基底特异性捕获和释放循环肿瘤细胞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朱融融;应用循环肿瘤细胞解析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全程及其临床意义探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唐文博;微流控芯片分离胰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基础实验及其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7 王其美;益气化瘀解毒方对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干预作用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施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方法学建立及在中晚期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动态检测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王忠;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EMT分型及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10 秦英刚;循环肿瘤细胞与中、西医治疗肺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清;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诊疗价值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云飞;循环肿瘤细胞对晚期乳腺癌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阴丽媛;循环肿瘤细胞新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真德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EpCAM表达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5年

5 朱玲;免疫磁珠法富集肺癌循环肿瘤细胞及临床意义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亮;乳腺癌不同表型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董超群;羧酸甜菜碱两性聚合物功能化尼龙导管及其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罗小辉;循环肿瘤细胞快速自动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敏;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肾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浩;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98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598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