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电和红外脉搏的可穿戴血氧和血压监护系统研究
【图文】:
-1 STM32F1、F2、F4 系列单片机TM32F405 STM32F2Cortex-M4 Cortex-M168MHz 120MHz达 1M 字节 多达 1M 字达 192K 字节 多达 128 字12 个 12 个 通道 0.42us 24 通道 0.38uA/MHz 346uA/MH6.91$ 4.2$ 出,F2 和 F4 系列的单片机速合因素,,最终选择了 F1 系列其实物图如图 3-3 所示:
第 3 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3 心电信号采集部分.3.1 芯片的选型体表采集的心电信号是一种低频且微弱的生物电信号,其频率范围.05~100Hz,幅值仅为 10uV~4mV。在信号采集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典型工频干扰、肌电干扰。针对本文所提出的可穿戴系统方案,对比了市场上三种的心电信号采集芯片,如图 3-17 所示。综合考虑了它们的性能、集成度和价格素,最终选定神念科技(NeuroSky)公司的 BMD101 芯片作为心电信号采集芯片。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7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玉;开芸;赵少华;缪丹丹;张宁;陈春燕;;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速度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06期
2 李亚林;;臂-踝脉搏波速度计算公式值得商榷[J];医学争鸣;2014年06期
3 热比古丽·艾买提;玛合甫扎·阿巴白克力;努合尼木·衣斯拉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臂踝脉搏波速度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64期
4 热娜.热合木丁;马依彤;杨毅宁;马翔;刘芬;谢翔;甘振业;;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血脂水平与踝臂指数、肱-踝脉搏波速度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6期
5 程育博;;臂踝脉搏波速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6 白慧杰;姚立新;;动态误差分析系统与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的关系[J];医疗卫生装备;2009年07期
7 王梦琴;顾东风;曹杰;陈纪春;孙冬玲;;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的重复性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年05期
8 战芳珍;王泓;贾文美;;颈动脉超声与肱踝脉搏波速度测定的相关性分析[J];人民军医;2007年12期
9 杨天权;;肥胖伴有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5期
10 罗志昌,程桂馨,王丽娟,费开明,丛克家;由脉搏波计算人体心输出量的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燕;田慧;邵迎红;李春霖;成晓玲;方福生;卢艳慧;苗新宇;徐彦;;查体人群代谢异常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定修;陈鹏;杨鹏麟;官学强;唐疾飞;李继武;李嘉;;脉压指数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研究[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甘良英;王梅;张大伟;谈一意;杨静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搏波速度及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林惠通;吕国荣;苏淇琛;周云清;林铮;;胎盘提前钙化与孕妇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关系[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李刚;廖玉华;周子华;魏芬;;高血压病患者中γ-GT与脉搏波速度相关性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煜;王征;韩飞舟;赵鹏;杨建涛;林虹伶;;肱-踝脉搏波速度对浙江地区高血压前期中年男性公务员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刘超;杜万红;;血浆脂联素、C反应蛋白、脉搏波速度与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鲁任;张忠夫;李华;李瑶;;杭州地区中年人群臂踝脉搏波速度的调查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程李涛;唐利军;陈慧敏;唐雯;汪涛;;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血清白蛋白与脉搏波速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东东;孟平平;王永槐;张维辛;朱丹;马春燕;杨军;;极速成像技术评价X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程度[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向海燕;无创伤人体逐拍动脉血压测量技术[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姬军;胸—头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技术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3 李顶立;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胡福松;基于脉搏波速度和中心动脉压的大动脉功能无创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匡小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李柯;炎症因子及粘附分子SNP与美国青少年动脉硬化及左心室结构的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卓阳;基于心电和红外脉搏的可穿戴血氧和血压监护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2 窦圣昶;脉搏波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3 宋晓洋;基于脉搏波的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齐良坤;基于多参数的血压连续测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赵冠斌;基于智能手机的无袖带血压测量方法[D];河北大学;2018年
6 王成;基于PPG的脉搏波信号调理技术研究及便携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李鑫;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锦州医科大学;2018年
8 陈路路;成年人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一项基于社区的横断面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9 袁月敏;踝臂指数和脉搏波速度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承德医学院;2017年
10 胡云辉;新疆地区汉族动脉僵硬度的调查及踝臂脉搏波速度危险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3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1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