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一种混联手术操作手控制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5:48
【摘要】:同构式主从遥操作系统的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含中间被动分支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两者结合可以成为控制简单、随动灵活的主从操作手系统。选取一种含中间被动分支的并联机构和柔性手指机构组成混联操作手,将中间被动分支拓展应用于外科手术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混联手术操作手的主动端控制手机构,对所选机构的性能和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了分析,为探索该类型主从遥操作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人机工程学选取主要零部件,设计了主动端控制手装置。利用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绘制了控制手机构的操作空间。在矢量法基础上推导出机构的运动学解析模型,利用Matlab对解析模型和仿真模型同步求解,两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虚功原理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含弹簧作用的控制手机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解析模型,借助Adams搭建的虚拟样机对力学解析模型进行验证。根据运动学和力学分析结果,建立控制手分支弹簧刚度模型。以三种特定运动为例,分析弹簧刚度对操作力的影响,以及机构在不同位姿下的灵巧度变化。提高了对机构性能的认识,对改善控制手的操作体验,优化机构的尺寸设计提供了思路。选用“PC+运动控制卡”作为上位控制系统,利用直线位移传感器检测主动端控制手的分支位移信号,从动端操作手以电动缸为执行元件,分支传感器提供实际位移反馈量,由此建立主从端位置闭环控制系统。以单分支主从系统为例,将伺服电机和丝杠传动系统的模型进行简化处理,推导出控制系统的传递模型。为了提高主从端位置随动性能,将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用于控制系统。利用Simulink搭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观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验证了优化后的算法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作用。
【图文】:

模型图,分支,模型图,欠驱动


用万向副连接。SPS 分支和 UPU 分支共同组成连接机座和动平台的驱动分支。SP 分支作为机构的被动分支,不能作为运动输入端参与到机构的运动控制中,只能作为被动约束存在来限制机构的运动规律。然而,本次设计的手术操作手装置中,SP 分支承载了两项功能的实现,包括手指驱动的传递和作为医疗手术功能的拓展空间。SP分支的外侧轴套用于固定电动推杆,推杆连接的内侧轴套用于带动手指驱动件,间接作用于手指机构,使得手指协调张开或者闭合。SP 分支最内层保留空腔,作为手术功能的预留空间,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实现调整。图 2-3 是手术操作手的抓手模型,由 4 组手指机构和 4 组欠驱动分支组成,图示依次展示了手指的分布和单个手指的连接情况。手指机构和欠驱动分支成对出现,4组手指呈均匀的圆周分布。这种空间对称式分布保证了手抓在抓取时的性能稳定,有利于抓取物的各向固定,四指同时动作也有利于抓取动作的可靠性。图示单个分支有两个铰接点,分别与内侧轴套驱动件和欠驱动分支连接。欠驱动分支由弹簧阻尼系统来实现缓冲功能。

模型图,抓手,模型图,分支


用万向副连接。SPS 分支和 UPU 分支共同组成连接机座和动平台的驱动分支。SP 分支作为机构的被动分支,不能作为运动输入端参与到机构的运动控制中,只能作为被动约束存在来限制机构的运动规律。然而,本次设计的手术操作手装置中,SP 分支承载了两项功能的实现,包括手指驱动的传递和作为医疗手术功能的拓展空间。SP分支的外侧轴套用于固定电动推杆,推杆连接的内侧轴套用于带动手指驱动件,间接作用于手指机构,使得手指协调张开或者闭合。SP 分支最内层保留空腔,作为手术功能的预留空间,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实现调整。图 2-3 是手术操作手的抓手模型,由 4 组手指机构和 4 组欠驱动分支组成,图示依次展示了手指的分布和单个手指的连接情况。手指机构和欠驱动分支成对出现,4组手指呈均匀的圆周分布。这种空间对称式分布保证了手抓在抓取时的性能稳定,,有利于抓取物的各向固定,四指同时动作也有利于抓取动作的可靠性。图示单个分支有两个铰接点,分别与内侧轴套驱动件和欠驱动分支连接。欠驱动分支由弹簧阻尼系统来实现缓冲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楠楠;;操作手如何养成[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3年08期

2 施斌;;无人机操作手培养浅析[J];教练机;2012年03期

3 陆荣铿;;博福斯公司改进RBS70导弹[J];红外与激光技术;1988年03期

4 顾启泰;;机器人操作手的数字仿真[J];计算机仿真;1988年02期

5 马履中;机器人操作手运动轨迹规划设计分析及其优化的新方法[J];江苏工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6 杨挺;机器人操作手静力及功率特性的研究[J];机器人;1989年03期

7 傅祥志;冗余度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灵活性测度[J];机器人;1989年05期

8 李文秀,曹俊佳;机器人操作手的时间-能量综合最优解的存在性探讨[J];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9 杨挺;金万敏;;机器人操作手速度空间理论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10 凌云;金万敏;;平面型机器人操作手弹性动力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春芝;;一类机器人操作手的鲁棒最优控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杰;韩震峰;朱延河;;一种新型机器人主操作手仿真平台体系的研究[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凤德;于伟;;电台操作手的可靠性分析[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常海;石国安;杨作宾;徐静良;殷瑞杰;;某装备电磁环境对操作手的损伤及防护[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许春权;陈迪;韩瑜;;驱动受限的2DOF机器人操作手Rest-to-Point-to-Rest运动控制算法研究[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E)[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高超 本报记者 张强;90后主操作手的10年“追星”路[N];科技日报;2019年

2 罗未然 本报特约记者 姜华;无人机有了“飞行守则”[N];解放军报;2017年

3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不能把学生等同于流水线上的操作手和工具”[N];中国青年报;2017年

4 记者 刘小玲;把安全生产要求落实到“操作手”层面[N];内江日报;2013年

5 汪爱民;“主操作手”上岗[N];中国航天报;2000年

6 凌锋;着力造就多岗操作手[N];中国石化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李春晓;敢梦想 勇追寻[N];中国交通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李刚;资源超市为采集护航[N];中国石油报;2003年

9 李刚;骨干操作手快速成长[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姜斯雄 本报通讯员 杨静;系统操作是惟一出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宏民;遥操作骨科复位手术的力反馈主操作手及时延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鞠浩;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郭语;超声电机驱动的多指灵巧手及主从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李建民;微创机器人机构设计方法与主从映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龙;4PSS+SP型并联手术操作手机构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2 李星;一种混联手术操作手控制机构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3 魏树军;基于气动驱动器软体操作手的设计与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安达;六自由度主操作手建模与控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5 廖立;机器人手术主操作手设计与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宁晓蕾;鼠标形桌面主操作手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王雪生;微创手术机器人主操作手机构设计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陈立红;微创手术主操作手的全主动冗余姿态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屈金星;微创手术机器人力反馈型主操作手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张振峰;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主操作手的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8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38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