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频电刀标准化试验平台与抗粘附手术电极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0-05-01 01:04
【摘要】:高频电刀因其良好的切割效率和止血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然而手术电极表面组织粘附问题严重制约其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应用。尽管前期有研究提出一些抗粘措施,但大多缺乏对高频电场对组织颗粒的加速作用及电极表面的耐电弧烧蚀破坏能力的考虑,导致抗粘效果欠佳。因此,亟需从超疏水和耐电弧烧蚀的角度开展抗组织粘附手术电极的研究制备,推动高频电刀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首先搭建了高频电刀标准化试验装置,对电外科手术切割过程进行了体外模拟;在此基础上,采用电沉积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探索制备了具备微纳结构的超疏水Ni-W-Cu涂层;基于体外电切割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304不锈钢电极、钨涂层电极和Ni-W-Cu钨合金涂层电极的切割效率和组织粘附行为,考察了Ni-W-Cu涂层在电外科手术工况下的抗组织粘附性。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程序化运行,高频电刀标准化试验装置可实现对组织切割速度、深度和长度的精确调控,从而降低试验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试验的可重复性。此外,本装置的力传感器能够对切割阻力进行实时测量,为电刀电极抗粘性能和切割效率的评价提供试验依据。(2)在电外科手术工况下,Ni-W-Cu涂层能有效抑制组织粘附。相较于304不锈钢电极及钨涂层电极,Ni-W-Cu涂层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量可降低约40%,切割阻力最小。另外,由于Ni-W-Cu涂层表面锥柱状结构的尖端放电使得粘附组织呈多孔状,更易于去除。(3)随电弧烧蚀时间增加,Ni-W-Cu钨合金涂层表面的超疏水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涂层表面接触角仍远大于304不锈钢电极和钨涂层电极,Ni-W-Cu钨合金涂层电极表现为疏水性,具有较好的耐电弧烧蚀性能。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高压电,器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并提出相应功能性表面的设计准则[11,12]。因此,针对电外科手术的特殊工况,以相应功能性表面设计准则为依据,开展新型抗粘附手术电极的研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手术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问题,提高手术质量,推动我国手术器械自主研制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1.2高频电刀1.2.1高频电刀概述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能量便以各种形式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早期外科医生唯一可用的能量工具,热灼术成为了人类手术中能量器械的最初应用。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烧灼术的使用[13]。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的发明为现代医学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高频电刀作为电力应用于现代医疗的典型代表,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高频电刀发生器从火花塞放电、大功率电子管、大功率晶体管发展到今天的大功率MOS管,实现了对高频高压电流的精细控制,同时,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让高频电刀具备了对功率、波形、电压和电流的自动调节,程序化控制和故障检测,大大提高了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简化了医生的操作过程。高频电刀主要由主机和电刀笔、负极板、双极镊、脚踏开关等配件组成的,如图1-1所示。主机主要由电源单元、振荡单元和功率输出单元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将普通交流电转换为高频高压电,并进行功率放大输出。图1-1高频电刀工作示意图[14]高频电刀主要有单极和双极两种工作模式,,如图1-2所示。单极模式主要用于组织切割和创面凝固止血,在工作过程中,主机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作

示意图,电笔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用于目标生物组织,再经负极板和导线返回主机[14]。双极模式主要用于直径小于4mm的小血管和输卵管的封闭、凝血,通过使血管脱水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电流仅通过双极镊子的两个尖端和尖端之间的生物组织,因此,作用范围小,对生物组织的损伤程度和损伤深度也要远小于单极模式,多用于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和显微外科等具有高精度要求的手术中[14]。图1-2单极电笔与双极钳1.2.2高频电刀工作原理高频电刀通过与目标生物组织接触时电极工作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加热目标生物组织,实现对生物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达到切割止血的目的[15]。人体组织中体液的占比约50~70%,其中含有各类分子和原子形式的带电粒子,阳离子如Ca2+、K+、Na+等,阴离子如S2-、Cl-等[10]。当高频电刀产生的高频高压交流电流经目标生物组织时,不断变化的极性(5×105Hz)赋予细胞内的带电粒子极大的动能,导致带电粒子快速振荡、摩擦生热,细胞受热膨胀、爆裂汽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电磁能到机械能再到热能的转换[13],即组织热效应。图1-3示出了温度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示意图,当组织的温度<60℃时,细胞的结构发生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可逆性破坏;当局部的组织温度升至60~100℃时,蛋白质分子间的氢键被破坏,失去活性,同时,细胞膜发生热损伤导致细胞脱水,组织主要表现为凝固、萎缩、颜色变白,发生不可逆破坏;当组织温度超过100℃时,细胞内的水分迅速沸腾汽化,导致细胞破裂,并伴随有烟雾产生[16,17]。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7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克诚,曹昕;单极输出高频电刀电极的改制[J];中华理疗杂志;1995年04期

2 宋汉荣;高频电刀副电极烫伤病人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4年03期

3 齐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10期

4 蔡晓光,刘延武;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年02期

5 尤伟;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J];医疗装备;2000年05期

6 陈心葵;罗致诚;;高频电刀的现状与将来[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1年05期

7 陈康,郑富强;高频电刀概况及新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6期

8 余汉卿;高频电刀应用中的安全问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3期

9 杨建海,冯春承;浅析高频电刀与监视装置并用时产生电极接触部位的灼伤[J];医疗设备信息;1997年03期

10 陈绍洋,曾祥龙,李桂科,王作人;高频电刀所致电击伤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高频电刀仪的作用原理及使用中的安全问题[A];内蒙古医学会第一届医学工程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罗成;黄天海;朱锋杰;应悦;;高频电刀质量控制与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3 王鹏;刘烨斌;;高频电刀的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4 何建迪;;高频电刀的使用风险控制方案与实施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5 胡亚男;;使用高频电刀的安全与规范[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6 林瑞英;;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及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0年

7 蔡永辉;汪洋;;高频电刀的使用条件与安全检测[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郭小伟;;高频电刀用于残根修复的护理配合[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王彩芳;;围术期患者使用高频电刀的安全问题及预防[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周伟伟;穆燕;;高频电刀的常见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预防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大会资料[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 曾海萍;77型高频电刀电路原理与检修[N];电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钟志敏;电极箔价格或持续上涨[N];中国证券报;2018年

3 抚铝;抚顺铝业第一批代焙电极成功出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8年

4 杨雄飞;测定电极消耗 改善电极使用性能[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5 杨邦朝 冯哲圣 徐永兴;电极箔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杨志民邋杜茂齐 记者 徐华;直径1146毫米超大电极填补国内空白[N];河北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毛黎;电极穿衣 保命又保质[N];科技日报;2013年

8 韩海龙;超大电极与系统优化的结合[N];中国冶金报;2014年

9 江苏 胡兵;防蚀电极水位控制器[N];电子报;2003年

10 四川 张力;3根电极式自动抽水的问题[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强;电化学处理有机废水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安磊;镍钴基化合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何亚鹏;钛基体增强掺硼金刚石电极电催化过程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郭晓玲;含羧基类有机物修饰碳基电极的构建及细胞毒性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卢强;涂层钛电极的制备及其降解废水中硝基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海波;基于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电极的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芬;电极材料和卤原子取代位对电化学脱卤反应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8 石香梅;基于增强若干氧化物电极材料离子、电子传输特性的结构设计[D];吉林大学;2017年

9 刘军;生物亲和电极的识别分析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10 刘娅;新型载药电极对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运江;高频电刀标准化试验平台与抗粘附手术电极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2 付佳;高频电刀电极表面耦合仿生减粘脱附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万健飞;高频电刀手术电极—粘附组织结合机制与抗粘附电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4 李宵宇;高频电刀操作参数对猪胰管闭合效果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5 马晋宇;高频电刀刀头仿生脱附研究与仿真[D];吉林大学;2017年

6 熊钰忠;医用高频电刀的性能测试与质量控制[D];南昌大学;2012年

7 陈映慧;高频电外科设备手术电极安全系统的研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张丽文;冠修复时应用高频电刀对牙周影响的初探[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付和林;高频电刀电凝模式下猪肝脏组织在手术电极表面的粘附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栗云龙;电切模式下高频电刀电极表面组织粘附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6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46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