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精度全差分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接口电路噪声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05 13:38
【摘要】: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将微弱的加速度信号转化成能够检测的电信号,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地震检测,汽车安全,航空航天,自动化工业等领域中。加速度传感器接口电路的研发是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现加速度传感器的实用化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相关理论研究和接口电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电容式微加速度计噪声分析与电路优化,提出针对性的降噪措施;接口电路的系统构架和模块设计,并对性能和参数进行改善;接口电路的版图设计和加速度计系统的综合测试。本文对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噪声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各种噪声的避免和减小方法。通过电容补偿阵列对传感器敏感结构失调和非线性进行校准,采用开关电容电路消除寄生电容影响,使用相关双取样技术消除电路中的低频噪声和失调电压,同时提出减少运算放大器热噪声和闪烁噪声的办法,并为电路的设计优化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本文设计的高精度全差分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接口电路的全新结构,主要包括电容电压转换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全差分Sallen-Key低通滤波器。在分析了传统电容电压转换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整体转换电路仍然采用具单端连接的输出的方式,通过分时复用实现全差分结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可使接口电路适用于不同的传感器敏感结构,实现多量程检测,通过时钟控制实现全差分结构,并完成离散信号到连续信号的转变。全差分Sallen-Key低通滤波器运用全差动差分放大器实现全差分滤波,新的结构可节约50%以上的功耗,并实现截止频率可调,从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加速度进行检测。整体电路均采用全差分结构,有效的抑制了零点漂移和谐波失真,减小了开关电荷注入和衬底噪声产生的共模干扰,主要信号通路均通过相关双采样技术消除低频噪声和失调。本文设计的接口电路采用0.18μm CMOS工艺流片,芯片面积3mm×1.3mm,并与传感器敏感结构进行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体微加速度系统量程范围为±2~±200g,电源电压3.3V,系统总功耗9.9mW,非线性度小于0.2%,带宽大于300Hz,工作温度范围为-55~125℃,具有精度高、灵敏度高、零点失调低、噪声低等优质性能。本文设计的高精度全差分电容式加速度计接口电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

接口电路图,卡内基,接口电路,加速度传感器


第 1 章 绪论硅工艺,单悬臂梁+质量块结构,并在 80 年代初形成了产品,从此究迅速发展起来[26]。现阶段加速度传感器采用最多的是电容式结构,1 年研制成功,该加速度计采用扭转差分电容结构,利用表面微机械测电路制作,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中,之后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蓬勃发市场份额[27]。1993 年 AD 公司率先将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汽车的安全气,随后加速度传感器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武器系统和自动化工业当中术的不断发展和加速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许多传感器结构被提出加速度计接口检测芯片,电路结构有单端结构和差分结构,输出形式输出,且也都达到了相应的精度,满足大多数传感器的检测需求[29][3,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Jiangfeng Wu 设计了一种低噪声低偏移电容式加如图 1.1 所示。在全差分检测结构中,,系统噪声 50μg/Hz1/2,电路直度 130mV/g,功耗 30mW[31]。

接口电路图,微重力,加速度计,接口电路


如图 1.1 所示。在全差分检测结构中,系统噪声 50μg/Hz1/2,电路直流敏度 130mV/g,功耗 30mW[31]。图 1.1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Jiangfeng Wu 设计的接口电路 年,密歇根大学提出了 sigma-delta 结构的闭环微重力加速度计,接口。该电路采用离散时间处理方式,具有较高的精度,5V 电压供电,灵噪声为 10.8μg/Hz1/2[32]。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TH8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强;苏伟;张德;彭勃;蒋刚;;三明治型微加速度计温度漂移封装胶关系研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年01期

2 耿赛柳;徐大诚;郭述文;;一种电容式微加速度计偏置电压和标度因数自动标定方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7期

3 杨慧;李伟红;郭航;;体硅加工的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4 王一桦;李晓莹;蒋庆华;;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噪声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5 张洪震;吴学忠;肖定邦;;叉指微加速度计的设计与闭环检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4期

6 高健飞;熊继军;郭涛;石云波;;微加速度计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5期

7 张精华,田雷,迟晓珠,王伟,侯占民,吴亚林;压阻式硅微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8 周华,沈连官,尤辉,李川奇;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结构的建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4期

9 汪涛;张持健;;基于微加速度计的无线教鞭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年10期

10 谭宜勇;金桐;苏卫国;赵新;卢桂章;;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平;;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敏感表芯温度特性分析[A];2015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II)[C];2015年

2 杨慧;郭航;;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3 邢朝洋;王巍;徐宇新;邱飞燕;徐杰;;宇航用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4 何晓平;;抗7400g冲击的静电伺服微加速度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5 何胜;赵采凡;朱红生;王岩;;硅微加速度计微敏感结构设计与研制[A];2001年飞行器惯性器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何晓平;张德;文贵印;;“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的系统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7 何胜;赵采凡;王巍;朱红生;;“三明治式”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鲍海飞;陆德仁;;高量程微加速度计的冲击标定[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淑珍;洪连进;赵亚杰;;用ANSYS研究电容式硅微加速度计的静态灵敏度[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卫东;贾建援;;矩形截面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气膜阻尼研究[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翰林;产学研一条龙冲刺科技尖端[N];科技日报;2002年

2 陈效真;航天16所创新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鹏;电容式微加速度传感器封装应力及其稳定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宗林;电容式微惯性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刘晓e

本文编号:2650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50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