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封装残余应力对MEMS微加速度计长期性能稳定性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9:56
【摘要】:MEMS封装残余应力是在封装工艺过程中由于材料热失配而在芯片上产生的残余应力,它对于高精度MEMS微加速度计的可靠性和长期贮存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的研究尚不能较为清晰地解释封装残余应力在长期贮存条件下的演变机理以及其对微加速度计稳定性的作用效果,进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长期贮存的微加速度计的性能漂移问题。因此,对封装残余应力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微加速度计的长期贮存稳定性,改善微加速度计产品的使用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封装残余应力难于直接测量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片应力放大结构和显微拉曼光谱法结合的极低封装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利用理论公式模型和3D有限元仿真,对应力放大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炼总结出应力放大结构的三个尺寸设计要求。基于SOI硅片提出了一套MEMS加工工艺流程,成功加工出在片应力放大结构,并通过实验测量验证了应力测量方法的可行性。(2)研究了封装残余应力在长期贮存时的变化规律和机理。首先基于新开发的封装应力测量技术,利用加速试验的方法,监测了长期贮存的封装应力变化规律。随后分别从两个方面探究了其变化机理,即粘接胶和硅材料内应力释放。通过实验测量了粘接胶在不同高温贮存下的松弛模量,并推导出常温贮存时的弹性模量松弛规律和完全松弛时间。此外,通过加速试验和拉曼光谱技术监测了长期贮存的硅片和未封装芯片的残余应力。本研究的结果从深层次的机理方面解释了封装残余应力应力在长期贮存时变化的原因不在于硅材料内应力,而是粘接胶的应力松弛。(3)基于封装残余应力在长期贮存时的变化机理,以粘接胶应力松弛和时间为主要参数研究了长期贮存过程中平板电容微加速度计的输出性能变化。首先针对封装残余应力对微加速度计所产生的影响,建立了变形极板的电容输出公式模型。随后通过3D有限元分析,仿真了长期贮存条件下由于粘接胶应力松弛所导致的芯片形变变化和零位输出变化。
【图文】:

残余应力,形变,微结构


250逦160i逦1st邋mode邋-*-2ndmode逡逑ooe逦3rd邋mode逦—4lhmocle逡逑i逦140.邋-^-5!hmode邋-*-6thmode^逡逑,\逦一一一一^一逦i邋f逦一一^^逡逑 ̄T ̄逦—aK^邋fl20.逡逑r逦:'i-邋i逦i邋s0逦逦逦=?逡逑i邋?逦:=邋3W邋i逦160一一逡逑%邋io邋20邋30邋40邋so''邋?3邋to邋so邋so邋10c逦0逦200逦400逦600逦800逦1000逡逑Non-omefttww邋Atm邋Load邋(.^)逦Residual邋stress邋(MPa)逡逑图1.1微梁响应频率变化逦图1.2陀螺仪模式频率变化逡逑此外,残余应力还会导致微结构产生形变。形变则会对MEMS系统产生更为复杂逡逑的影响,形变会导致微结构出现失效,如粘附、断裂、分层等等[37_41]。如图1.3,通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微梁结构在残余应力较大时发现微梁出现了塌陷,从而使整个系失效t%。在MEMS压力传感器中,尽管外部气压处于稳定状态,残余应力也能够对压逡逑力传感器的临界压力产生巨大影响,图1.4所示为残余应力导致梁上出现裂纹(红色分)[40]。逡逑

曲率图,曲率,基底,拉曼光谱法


X射线衍射法(XRD)基本原理是Bragg衍射现象,如图丨.7,残余应力产生的局逡逑部晶体结构改变,尤其是晶面间距的改变会对Bragg衍射图样产生影响,通过特定波长逡逑和角度入射的X射线的衍射图样,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晶距和残余应力情况其优点逡逑在于能够很好地反映晶体结构,然而由于薄膜中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不均,,使得X射线衍逡逑射法在测量时误差较大,准确度很低[49_%。拉曼光谱法源于印度物理学家拉曼所发现的逡逑拉曼散射现象,其原理如图1.8[511当残余应力存在时,入射到被测样品中的光会出现逡逑频率偏移,被称为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分量,其频移与残余应力大小存在一定的关系,逡逑则通过光谱分析就可以计算出残余应力大小。拉曼光谱法的优点在于分辨率高,对被测逡逑样品无破坏性,且测量速度快,是目前微系统应力测量的最常用手段。拉曼光谱法也存逡逑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拉曼散射谱很弱,不易观测,此外,测量多晶硅应力时,应力一频逡逑移模型较为复杂。逡逑丨-?b?rM0r}邋monKn*ir逦Jr’,.:邋'逡逑:逦lea逡逑BOfldtDQ邋inl6rfd06逦&?atlcr?4Lcklt邋ItacKkM邋uuct逡逑L^o,逦l邋tr邋—逦。/<逡逑x'rays-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8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强;苏伟;张德;彭勃;蒋刚;;三明治型微加速度计温度漂移封装胶关系研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年01期

2 耿赛柳;徐大诚;郭述文;;一种电容式微加速度计偏置电压和标度因数自动标定方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7期

3 杨慧;李伟红;郭航;;体硅加工的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4 王一桦;李晓莹;蒋庆华;;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噪声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5 张洪震;吴学忠;肖定邦;;叉指微加速度计的设计与闭环检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4期

6 高健飞;熊继军;郭涛;石云波;;微加速度计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5期

7 张精华,田雷,迟晓珠,王伟,侯占民,吴亚林;压阻式硅微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8 周华,沈连官,尤辉,李川奇;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结构的建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4期

9 汪涛;张持健;;基于微加速度计的无线教鞭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年10期

10 谭宜勇;金桐;苏卫国;赵新;卢桂章;;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平;;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敏感表芯温度特性分析[A];2015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II)[C];2015年

2 杨慧;郭航;;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3 邢朝洋;王巍;徐宇新;邱飞燕;徐杰;;宇航用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4 何晓平;;抗7400g冲击的静电伺服微加速度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5 何胜;赵采凡;朱红生;王岩;;硅微加速度计微敏感结构设计与研制[A];2001年飞行器惯性器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何晓平;张德;文贵印;;“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的系统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7 何胜;赵采凡;王巍;朱红生;;“三明治式”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鲍海飞;陆德仁;;高量程微加速度计的冲击标定[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淑珍;洪连进;赵亚杰;;用ANSYS研究电容式硅微加速度计的静态灵敏度[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卫东;贾建援;;矩形截面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气膜阻尼研究[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翰林;产学研一条龙冲刺科技尖端[N];科技日报;2002年

2 陈效真;航天16所创新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鹏;电容式微加速度传感器封装应力及其稳定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宗林;电容式微惯性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刘晓e

本文编号:2655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55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