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用于球棒球心距测量的长度标定仪器设计与实验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5 20:42
【摘要】:球棒是由两个直径完全相同的超精密球体和连接两球体的一段低热膨胀系数刚性杆组成。其标定值为两端部球体之间的球心距,是校准三坐标测量机等各类测量仪器长度测量示值误差的最佳一维标准器,也是激光跟踪仪、激光扫描器、多相机内外标定等大尺寸计量仪器的空间示值误差标定常用的标准器。标准球棒已经成为各类测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校准工具之一,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球棒标定的测量仪器。因此研制用于球棒球心距测量的长度标定仪器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激光干涉测量原理,采用一种球棒球心距的三角间接测量方法,研制新型球棒长度标定仪器。设计能实现激光轴线、测量轴线及运动轴线完全重合的总体结构方案,消除阿贝误差影响。运用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完成整机的三维机械结构设计,其中包括测量器件选型及固定机构设计、气浮导轨设计、微调平台结构设计、三点运动座设计及减振调平底座设计五个部分。对影响球棒长度标定仪器测量结果的几个主要误差源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误差消除和误差补偿手段减少主要误差源的影响。评定长度标定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对影响测量结果的所有因素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计算每个因素的测量不确定度,得到该长度标定仪器的扩展不确定度约为1.724μm。参考“磁力表座工作原理”研制新型球棒。设计新型杆头结构,使其能保证每次吸附标准球时拥有同样的精度,选用复合碳纤维作为杆身,降低杆身受热膨胀,完成新型球棒设计。采用材料力学的相关知识对新型球棒在固定后受到重力产生长度变形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其在使用过程的受力变形量数量级在10 m之间,满足球棒的使用要求。完成长度标定仪器装校。为了方便测量数据计算,设计一个基于windows系统的计算球棒标定值的计算程序。对滑架移动过程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直线度误差进行测量实验,通过均值最小二乘法去线性化拟合得到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最大直线偏差分别为3.27μm和3.16μm,平均偏差分别为2.724μm和2.571μm,可以得到长度标定仪器设计的运动系统满足测量运行要求。对五组待标定球棒的球心距进行测量,分别得到650mm、700mm、750mm、800mm、850mm五组球棒的标定值,并通过与德国DAkks校准证书作对比,两标定值相差0.2μm,对比系数值小于1,表明该长度标定仪器标定球棒的测量不确定度在所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范围内。两个实验结果说明长度标定仪器达到设计预期要求。
【图文】:

球棒,实物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6]。而在我国,三坐标测量机的标定还使用着传统的量块、步进行长度示值误差校准[7]。球棒或球板对 CMM 的校准未被列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还不能完全实现球棒的高精度量值溯源[8-9]。由两个直径完全相同的超精密球体和连接两球体的一段低热膨。其标定值为两球体之间的球心距,是校准三坐标测量机等各类示值误差的最佳一维标准器,球棒实物如图 1-1 所示[6,10]。球棒的体的圆度和其通用尺寸的限制。它的两个球体的球心距离是绝对个球的中心距的线的长度是由空间中两个无限小的中心点之间的与量块最大的不同是,球棒标准器完全没有余弦或对齐误差,这三坐标测量机、激光跟踪仪、激光扫描器、多相机内外标定等方

球棒,球心


棒的测量仪器研究现状美国人 J.B.Bryan 于 1982 年发明之后就主要用于坐标测量机的们对球棒使用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在标定球棒的测量仪器开阶段。这是因为,在亚微米级的测量精度要求下,环境变化、会带来很大的误差,这就需要非常严格的测量环境;其次,,球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难点,需要寻找一种测量方法实现仪器本对测量,这样才能更好、更迅速完成对球棒的标定。球棒标定是通过大型的高精密三坐标测量机配合一定的测量方国 国 家 标 准 与 技 术 研 究 院 (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NIST)设计并制作的 M48 坐标测量机如图 1-2 所示,采用二距,标定范围可以包括所有的球棒尺寸,测量不确定度为U(.2 (L 单位为:m)[14]。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锐;黄亮;;校准测量不确定度报告常见问题及示例[J];计量技术;2017年06期

2 张树敏;赵艳华;张丽红;周春梅;;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J];承钢技术;2004年Z1期

3 王蓉;;测量不确定度及其评定[J];南钢科技与管理;2005年04期

4 王颖;;测量不确定度内涵浅析[J];西铁科技;2001年03期

5 吴颖;周宏林;黄新;周江;;“鱼骨图”在洛氏硬度实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上的运用[J];机械工程师;2019年12期

6 ;2019版《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发布[J];质量与认证;2019年05期

7 任富华;孙凯;;测量不确定度在工程实验室检测数据中的控制与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年20期

8 崔妍;许传鹏;齐欣;徐文英;闫平平;田卓;王煜;;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年05期

9 黄剑;池国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镉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J];江西化工;2018年02期

10 王丽华;陈一华;;频率表校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敬坤;王敏;;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不确定度分析[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杨振华;;检验医学和测量不确定度[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王景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冯登超;;测量不确定度在多元数据处理的应用[A];2009安捷伦科技节论文集[C];2009年

5 杨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相关性问题探讨[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1)[C];2011年

6 龚思维;沈泽敏;冯健;;电解—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晓东;李晓玲;;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关概念及评定方法的探讨[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8 李延;;计量检测中测量不确定度及计算方法举例[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良玮;米秀瑞;;检测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陈建伟;;统计核查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的作用[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哈尔滨监测台 王琦 李瑞;测量不确定度在仪器验收中的应用[N];电子报;2014年

2 王娅莉;怎样分析流量测量不确定度[N];中国质量报;2004年

3 安岚坡编辑;第二届CIE测量不确定度专家研讨会在德国举行[N];消费日报;2006年

4 记者 许琦敏 通讯员 张华;零点一克撬动十吨[N];文汇报;2007年

5 郑武;让你的测试械检验更准确更可靠[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显丕;水下爆炸压力测量不确定度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4年

2 杨懿;泵测量不确定度及可靠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杨久东;基于模糊集合的GPS测量不确定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李红莉;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与评定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磊;中药甘遂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程素斌;基准流场的设计评估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程慧琳;线损计算中非正常采集应对方法和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8 习锋;金属钽、铋和钼在冲击加载下的声速和状态方程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6年

9 贾立德;光学非球面坐标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陈裕佳;石门揭煤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坤;用于球棒球心距测量的长度标定仪器设计与实验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卿;力学计量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吴兆勇;三维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开发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王子乔;供热过程流量及热量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董超;wMPS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姚淼;自动测试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卜兆杰;测量不确定度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8 陈军;测量不确定度在基础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黄椺霖;虚拟仪器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10 赵春生;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0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680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