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介质谐振器的光学超表面器件

发布时间:2020-07-10 00:15
【摘要】:光学超表面(metasurface)器件是微纳光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其在传感、成像、全息投影以及光电探测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而谐振器结构是超表面光学器件的重要组成。通过谐振器的引入,不再依赖厚度来相位积累,可以实现在亚波长尺寸的传播距离上对光的灵活控制。随着微纳制备工艺的进步,得到的谐振器单元结构质量越来越高,基于谐振器的超表面器件功能也逐渐增多。但是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传统等离子体谐振器构成的超表面有很高的欧姆损耗,极大地限制了器件的工作效率,而常用硅介质材料在可见光波段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实现可见光段高效率超表面器件仍然是个难题。此外超表面器件的光学响应往往在制备出来的同时也被固定下来,如何实现动态光调制非常关键。另外,可见光段超表面器件的制备往往需要精密的制备技术和时间成本,寻找新的机制降低制备难度,同时保证器件性能也是研究重点之一。最后,如何更好地结合新材料,构建复合光学超表面,进而拓展其在光波前调控之外更广阔的领域也急需研究。针对上述光学超表面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介质谐振器的光学超表面器件。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一是在构成器件的材料上从有损耗的硅材料过渡为无损耗的二氧化钛材料,最后到有增益的钙钛矿介质材料;二是对光调制的内容上从简单的光谱调制到波前相位控制,最后到实现增益激光调制。此外,本文还开发了对超表面器件进行动态调控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光学结构中的Fano谐振特性,利用中红外硅基Fano谐振器构成的超表面形成高品质因子(Q值)谐振。数值模拟表明利用硅基谐振器之间的耦合,形成的谐振具有高达1839的Q值,对环境折射率的敏感度可以达到1200 nm/RIU以上,品质因子FOM能够达到185。之后采用Random-phase approximation理论描述石墨烯的光学性质,数值模拟超表面器件对石墨烯厚度变化的敏感度,结果显示品质因子高达6.5。(2)制备了高质量二氧化钛薄膜,在632 nm出折射率可达到2.2,虚部可以忽略不计。理论上设计了二氧化钛谐振器单元构成的超表面器件,电偶极谐振与磁偶极谐振之间相互耦合,在可见光光谱上实现窄带高反射调制,色度学上,光谱的特征表现为鲜艳、广色域的结构色。实验上进行了光学验证,峰值强度达到64%以上,半高宽30 nm,并证明了其角度不敏感和偏振不敏感特性。像素点测试证明该结构色超表面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16,000 dpi以上,并且实现了明亮、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印刷。(3)二氧化钛结构色超表面与微流通道结合,实现了可重构的全彩色打印。数值分析表明环境折射率的变化会引起二氧化钛谐振器谐振光谱的变化,随着折射率升高会引起固定尺寸结构表现出的结构色红移。实验上,超表面结构与微流通道集成,通过通入水、二甲基亚砜以及二硫化碳,验证了环境折射率对光谱和结构色的调控效果。另外通过设计实现了对印刷信息的加密,并在高速摄像观测下,得到该器件颜色调控响应时间在16 ms甚至更短。(4)设计了低高宽比(1-1.5)的二氧化钛超表面,对正交偏振反射光能够实现-π到π的高效率全相位控制。理论上根据广义斯涅耳定律实现了相位梯度超表面设计,理论上效率可以达到80%。实验上在8°的角度上实现了异常反射,效率约占入射光总能量的49%。采用Gerchberg-Saxton算法和菲涅尔衍射过程经过优化求解获得目标图像的全相位分布图,实验制备和光学表征证明该超表面对红光(632 nm)、绿光(520 nm)以及蓝光(445 nm)在远场实现全息投影,并达到36.7%、24.5%和13.9%的转换效率。(5)通过一步溶液法制备了钙钛矿纳米带,作为谐振器与纳米金光栅构成复合结构。模拟和实验表明,通过激光泵浦,光的横向波导模式可以被限制在尺寸约为400 nm空气间隙内,并在光谱上观测到明显的激光特性,利用钙钛矿纳米带的单晶特性,实现高度均匀的纳米激光阵列,集成密度可以可以达到1250/mm。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光学超表面器件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基于本文实现的石墨烯厚度探测、高饱和度高分辨率彩色打印、动态可重构彩色打印、可见光全相位调制以及高密度激光阵列等结果,提升了光学超表面器件在传感、成像、光开关、全息投影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实用性和应用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74
【图文】:

模式图,非对称,模式,正交偏振


大学 Capasso 课题组首先提出了一种界面不,并且根据费马原理提出了广义反射和折射定了在中红外波段对线偏振光的控制[9,10]。之到近红外波段[11]。该结构只能调控正交偏振的光则保持正常状态。这种对光传播的特殊线两臂之间的正交投影。对于一个 V 型天线向的时候其支持一个对称模式,而当电场偏振称模式。在适当偏振光的照射下,两种模式在意愿调整。通过改变 V 型天线臂长、两臂之来的正交偏振辐射的强度和相位都可以实这些天线,涡旋相位板[9]、宽带光束偏转[1全息[13]等等应用都得以实现。根据巴比涅原米孔状结构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甚至获。

照片,扫描电子显微镜,相位,阵列


通过采用 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16,17],组提出采用金属纳米棒来调制圆偏振光的相位面[18],如图 势在于每一个纳米棒所产生的相位延迟 线性依赖于其方 ,其中符号由入射光的偏振态决定。此外,由于每一个结构持不变,使得散射强度也不会发生改变。基于这样的原理,精巧的设计。在 2014 年,Shuang Zhang 课题组采用开口金于光强度和相位的分别控制[19]。2015 年,Mu Wang 课题组构实现了高效激发圆偏振光的应用[20]。因为 PB 相位这种几概念很容易被扩展到其他频率范围[21-23]。需要注意的是 PB光入射下工作,特别是当线偏振光入射时,两种圆偏振光会迟。通过利用这种偏振相关的相位响应,可以利用 PB 相位的光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双偏振超透镜[24,25]和偏振切换全用无源材料制成的非磁超表面调控的效率理论上都会低于际应用[28]。

异常反射,MIM结构,表面,极化电流


图 1-3 基于 MIM 结构的高效异常反射超表面[29]etasurfaces consisting of nanorods can manipulate rehigh efficiency.[29]理,波前上每个面元都可以看做是新的振动点的振动是所有这些次波在该点的相干叠用假想的电和磁极化电流作为次级波源,研了实现这样的控制,有着表面电磁极化率ee 面上。如图 1-4 所示,2014 年 Pfeiffer 等人两种极化电流的功能层,实现了在通信波段],此外还通过将双各向异性极化谐振器非周束整形[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君;楼建东;雷雪;张广求;;一种新型宽带圆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设计与实现[J];微波学报;2014年06期

2 王蕾蕾;安合志;李萍;张文辉;;一种新型圆柱形介质谐振器微带天线仿真分析[J];电子科技;2012年08期

3 张丽娜;钟顺时;许赛卿;朱玉晓;;宽带圆柱形陶瓷介质谐振器天线[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唐宗熙,张其劭;微波介质谐振器介电参数的测量[J];计量学报;1996年04期

5 刘革,刘盛纲,吴坚强;边廊模介质谐振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6 刘革,刘盛纲,吴坚强;毫米波平面回音壁模介质谐振器的实验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7 刘革;回音壁模介质谐振器[J];地质科技管理;1995年02期

8 刘顺康;毫米波回音壁模介质谐振器[J];电子器件;1990年02期

9 郭开周,杨荣生,陈增圭;光控介质谐振器的频率调谐[J];电子科学学刊;1991年05期

10 麦久翔;微波介质谐振器材料[J];宇航材料工艺;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兰;;微波介质谐振器的调谐技术[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2 李英;周世平;;关于轴对称介质谐振器的有限差分法分析[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3 刘世勇;楼仁海;;介质谐振器的计算及应用[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4 蒲国胜;廖承恩;;圆柱形介质谐振器的有限元分析[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7年

5 褚庆昕;;复合介质谐振器分析[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中)[C];1987年

6 言华;郝铁乱;;电调介质谐振器振荡器的分析与设计[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7 曹祥玉;;介质谐振器稳频场效应管振荡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8 陈宁;孙忠良;;八毫米集成介质谐振器稳频体效应振荡器[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中)[C];1987年

9 马哲旺;樊德森;;多层复合介质谐振器的模匹配法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10 张洁;符果行;;矩形介质谐振器谐振频率的计算[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中)[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建国;毫米波介质谐振器天线理论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亮;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基片集成波导馈电的圆极化阵列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孙上;基于介质谐振器的光学超表面器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邹孟;介质谐振器天线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4 张丽娜;介质谐振器天线与宽带平面天线[D];上海大学;2011年

5 韩荣苍;宽带圆极化与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D];上海大学;2016年

6 王小明;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宽带印刷缝隙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敏;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双波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D];上海大学;2016年

8 林嘉宏;低副瓣与圆极化宽带介质谐振器天线阵列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9 康雯;无线人体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汤小蓉;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和低旁瓣圆极化微带天线阵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国锦;反射板结构介质谐振天线与贴片阵列天线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郑浩天;应用于WLAN的多频介质谐振器天线研究和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3 孙林;卫星导航与频率可重构介质谐振器天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周洪宝;双频介质谐振器天线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张文瑭;双频段介质谐振器天线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汪晖;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其阵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许栩;低损耗材料分离介质谐振器法复介电常数测试[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明熹;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其圆极化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黄代利;介质谐振器天线带宽扩展技术研究与实现[D];重庆邮电大学;2017年

10 邹潇南;高效率高方向性介质谐振器天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8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748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