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疲劳性能的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3 01:02
【摘要】:室间隔缺损约占先心病的25-30%,近年来,镍钛合金封堵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作为体内植入性医疗器械,封堵器的耐疲劳性能是产品的关键指标之一,在结构设计中需要予以重视。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临床试验方面,而基于有限元的力学特性分析较少。为了提升封堵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与耐久性,为封堵器的结构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针对封堵器疲劳性能和结构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根据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及材料特性,提出合理假设与简化手段,讨论约束形式、约束位置、盘面处理等建模要点,并结合疲劳寿命曲线等疲劳理论,确定了封堵器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与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并且,将数值模拟结果与体外加速疲劳测试数据对照,验证了有限元疲劳分析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对称型封堵器进行结构参数的影响分析。建立不同参数的对称型封堵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疲劳分析与计算,发现封堵器的疲劳破坏危险部位分布在曲率较大的过渡区域,并得到了过渡位置曲率、体高、盘腰径尺寸、盖面凸度、丝径五种参数对结构应力的影响规律,建议采用盖面相对扁平、腰部相对细高、丝径较细的封堵器结构,以减小产生疲劳破坏的可能性。最后,基于非对称型中小腰大边型与偏心型封堵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不同尺寸、丝径、型号封堵器的疲劳性能优劣并归纳相关规律。研究表明,封堵器整体体型越扁粗、丝径越大,结构的应力幅值越大,疲劳寿命越短。并且,在丝径、腰高与腰径相同的情况下,对称型封堵器应力最小,疲劳寿命最长;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次之;偏心型封堵器疲劳性能相对较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789
【图文】:

异常交通,心脏功能,先心病,心衰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 VSD),是病的 25-30%[1]。由于心脏内的室间隔在胚存在空洞状缺损,造成血液的异常交通,导致心脏功能降低甚至心衰猝死(图 1-1)率呈现递增趋势,近几年每年增先心病超

封堵器,腰部,对称型


目前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形式如图 1-3 所示,主要包括对称型、小大边型和偏心型等几种规格[8]。其中,对称型封堵器应用最为广泛,两个形盘状结构中心点重叠,直径比腰部直径大;小腰大边型封堵器的两个盘结构的中心点也是重叠的,双盘直径同样大于腰部,但左盘直径大于右盘;心性封堵器也是有两盘与腰部相连,但两盘的中心点不重叠,呈现偏心形[9, 10]。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方法


a) 封堵器介入图示 b) 封堵器植入体内图 1-2 封堵器介入治疗方法1.2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目前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形式如图 1-3 所示,主要包括对称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微;林水华;雷婷;李三潭;贾国良;张源祥;;超声测量封堵器伸展径和厚度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年11期

2 谢微;罗以恒;张源祥;万志敏;邱银汝;;超声心动图测量封堵器伸展径及厚度变化的研究[J];临床医学;2016年03期

3 ;资讯分享[J];养生大世界;2017年08期

4 蔡仕俊;阮兢;张励庭;刘卫其;刘少中;邓向红;;两种不同方法选择封堵器型号在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21期

5 俞峰;;实用新型专利——放散式封堵器的应用[J];城市燃气;2013年03期

6 徐争鸣;郑宏;蒋世良;胡海波;赵世华;徐仲英;吕滨;张戈军;凌坚;吴文辉;张岩;兰天;金敬琳;李世国;徐丽丽;孙鑫;吕秀章;梁玉;王志民;王浩;孟宪强;;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年01期

7 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封堵器脱落的介入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22期

8 朱秀龙;孙喜文;张灿;陈炎;;国产偏心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9 王燕;;冠脉介入手术后应用动脉血管封堵器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9期

10 黄河;江洪;曾建平;吴亦之;杨波;夏豪;吴名星;陈炜;谭照华;;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分类及封堵器选择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跃;;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孔型房问隔缺损[A];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5年

2 任跃;张松跃;王珍全;荣星;吴蓉洲;;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孔型房问隔缺损[A];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5年

3 张玉顺;李寰;张军;代正学;吴栋梁;王小燕;;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25mm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A];首届中国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暨手术演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杨鹏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两例[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李军;张军;朱霆;苏海砾;刘丽文;李梅;胡运;;超声心动图对偏心性型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6 张若溪;;随机、平行对照评价国产陶瓷膜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乔志强;张敏州;李松;;股动脉血管封堵器致心跳骤停并抢救成功一例[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王蓓;赵博文;翁少祥;唐海林;潘美;许立龙;俞婵;;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器选择的指导意义[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谢飞;李刚;;封堵器脱落及并发症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乔志强;张敏州;李松;;股动脉血管封堵器致心跳骤停并抢救成功一例[A];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进刚;全球首例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术完成[N];健康时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耿挺;“堵血栓神器”:成果转化的华丽转身[N];上海科技报;2017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张玲玲;封堵器“变身”记[N];石油管道报;2015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晓亮;管口快速封堵器诞生记[N];石油管道报;2014年

5 通讯员 汪增彬 谭兴;阿独管道维抢修启动DNF800型封堵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新亚;Figulla N系列封堵器获CE标志认证[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湘雅二医院博士 唐亮;先心病介入治疗之封堵器(下)[N];大众卫生报;2011年

8 徐琪忠 朱奎;长海医院自创封堵器[N];解放日报;2003年

9 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博士 唐亮;先心病介入治疗之封堵器(中)[N];大众卫生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孟宪刚;大庆采六研发封堵器创效上亿元[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学超;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赵立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石悦;特性化左心耳封堵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4 胡建强;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丁仲如;新型全镍钛合金室间隔封堵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张戈军;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7 张庆桥;动脉导管未闭的分型及介入治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8 李卫萍;彩色超声心动图对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预检指标和疗效评估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黎志超;人工肛门封堵器结合压力传感器的可行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金伟东;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及对心脏传导系统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奕;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疲劳性能的结构参数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文学;φ508球形双封封堵器结构设计与受力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冯海珊;支气管封堵器对肺癌患者愈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4 周肖肖;支气管封堵器术中移位的临床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5 严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芮明艳;导管消融联合LAAO术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临床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7 孟康慧;1028例儿童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单中心临床分析及中长期随访[D];山东大学;2019年

8 刘静;422例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与中长期随访[D];山东大学;2018年

9 全意;Φ508油气管道球形双封封堵器设计及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胡浩然;管内封堵器动态过程模拟及优化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766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766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2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