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时间相位解包裹的条纹投影三维测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7:51
【摘要】:三维测量技术影响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中具有非接触、快速、高精度、低成本、操作简单等优点的数字条纹投影三维形貌测量技术,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快速测量、工业检测、质量控制、虚拟现实、反向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数字条纹投影三维形貌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能够更快速,更高精度的测量。在数字条纹投影三维形貌测量技术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测量精度的是基于时间相位解包裹方法的条纹投影测量技术。但是,该方法投影和采集的条纹图数量较多,处理的数据量大、测量时间较长,无法进行快速、实时和动态测量。本论文针对基于时间相位解包裹方法的条纹投影测量技术实现快速,高精度测量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1.详细研究线性增长法、拟合指数法、拟合负指数法时间相位解包裹方法的原理,这些方法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测量速度慢。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如何减少数据获取时间的方法。该方法在四步相移条纹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条纹图,六幅条纹图可以得到一个包裹相位和一个辅助相位,利用两相位间的联系能够得到一个频率是包裹相位一半的新的包裹相位。也就是说,该方法的一套条纹可以得到两个不同频率的包裹相位。拟合指数法、拟合负指数法需要log_2 s(s为条纹的最大周期数)套条纹,在采用四步相移的情况下,则需要4log_2 s幅条纹图。而本方法需要3log_2 s,减少了log_2 s幅条纹图,可以缩短投影和采集时间、数据处理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速度。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详细阐述了双频外差法和三频外差法的原理,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不足。双频外差方法中相位主值的误差限制了使用高频条纹进行高精度的测量,三频外差方法,虽然可以使用高频条纹,但是两次的外差操作会放大主值相位的误差,可能会造成外差相位不够准确,进而会使展开的连续相位出现跳跃性误差。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双频外差结合相位编码的相位解包裹方法。通过相位编码条纹展开外差后的相位,外差相位的周期不用覆盖整个视场,从而打破了相位主值误差对高频条纹的限制,而且只进行一次外差,不会出现放大主值相位的误差造成连续相位跳变的情况。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利用设计的条纹,提出一种新的时间相位展开方法。该方法只需要6幅条纹图,并且算法简单,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391.41;TH721
【图文】:

测头,精密仪器及机械,科技技术,三维形貌测量


3图 1-1 三维测量技术的分类触式式是最为早期的三维形貌测量形式,其发展历史相当悠久,经坐标测量机。标测量机简称 CMM,它是建立在精密仪器及机械这门学科上的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数控技术等。自从六十年标测量机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相关科技技术为测量机平台,使其测量精度逐渐提高、速度越来越快。三坐标测量机主体部分是具有 X、Y、Z 三轴的机械系统,为测头的移动提供息的是测头系统,通常的组成元件是测头和接触式探针,获取过探针与被测对象的表面轻微接触;以及为测头提供移动动力

三坐标测量机


学硕士论文 第统和处理数据的软件系统。其工作机制是对空间坐标的采集和量对象接触时,控制系统采集此时三坐标轴相对于机床原点的,计算机系统处理这些数据信息来获取测量对象的三维坐标。,接触式的测量精度比非接触式的高,可以达到微米量级,但局限了它的发展。不足的地方有:测量对象的材质松软易变形数据时出现形变,则会使其测量精度受到影响;测量过程是逐较多;测量设备体积庞大移动困难,不利于现场测量。

示意图,干涉仪测量,示意图,分光镜


双波长法又称为双波干涉法,它的依据是叠加原理。当两束频率和振动且相位差不变的光叠加时,在干涉场中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度取决于它们的相位差,相位相等时会产生强度增强的条纹,相反则会减弱的条纹,介于之间的则会产生中间强度的条纹。这些干涉条纹可以这两束波的相对相位关系,被测物体的三维形貌信息就包含在这些相对中[7]。在实际测量中,利用产生的干涉条纹确定物体表面的高度分布。图该方法测量镜面的原理示意图,测量需要的设备有激光器、分光镜、参考镜器。分光镜将激光器发射的光束一分为二:一束是经分光镜反射到参考透过分光镜的参考光束;另一束是穿过分光镜经测试镜面反射回的测试光光束中包含了被测元件的面形信息。通过分析和处理探测器采集的参考试光束产生的干涉图即可获得被测镜面的面形分布。该方法测量结构简有效的回避基于三角法测量中的阴影问题,同时有较高的精度(可达波0)。但是测量系统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压强等响,同时测量对象很小,只能测量微观物体,难以测量宏观物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福隆,王朝阳;条纹图象的数字化自动分析处理技术之一:条纹中心法[J];光子学报;1999年08期

2 徐大雄;王本;龙品;;全息载波条纹技术的几点考虑[J];北京邮电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姜复本;俞信;云大真;董本涵;;利用激光剪切干涉术和塔宝效应获得实时等曲率条纹[J];实验力学;1987年02期

4 韩金虎;;提高直接散斑法全场分析条纹图清晰度的技术途径[J];实验力学;1987年02期

5 胡逸群;一种用于自动分析散斑摄影条纹图的数字图像复原技术——衍射晕影响的消除[J];光学学报;1988年11期

6 李长河;牟轩沁;宣国荣;;条纹图象的快速细化[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988年06期

7 陈克龙;陈玉琢;;光载波条纹图的锁相处理[J];实验力学;1988年02期

8 胡逸群;用数字滤波消除散斑条纹图噪声[J];光学学报;1989年01期

9 贾宗良;激光全息图像测量自动条纹计数[J];航空学报;1989年04期

10 胡飞,何玉明,王乘,欧阳容冰;数字云纹条纹图的形成及其相位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平;代晴;;单帧条纹图的相位恢复新方法:相位空域搜索与二次相位解包裹[A];第十七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8年

2 李凯;;条纹幅值的迭代估计及其在条纹图正则化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龚敏;于亚伦;;用全息法进行爆破模型全场量化研究时的动态条纹图分析方法[A];第五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6年

4 朱新军;邓耀辉;宋丽梅;;基于全变分低通滤波的单帧数字投影条纹图相位提取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5 缪泓;张泰华;;投影条纹图的连续小波变换位相解调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杨夏;于起峰;;从单幅ESPI条纹图求取相位场的改进积分变换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刘慎业;蒋小华;李玉同;刘永刚;张海鹰;于燕宁;丁永坤;郑志坚;;注入口内径向等离子体密度时空演化过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8 李建欣;黄菁;朱日宏;陈磊;何勇;;单帧复杂条纹图的相位重建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朱荣刚;朱日宏;何勇;李建欣;;时空条纹图相位提取技术在条纹投影三维面形测量中抑制Gamma效应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10 刘雯雯;孙利民;;基于投影光栅法的三维形貌测量研究[A];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荣刚;基于时空条纹图法的相位提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2 苑惠娟;彩色条纹组合编码三维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3 谢勇君;MEMS微结构动态测试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龙学军;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条纹图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张芳;散斑干涉信息提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杨福俊;光测条纹统计处理与卷积形貌检测方法和光弹性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郭珍艳;基于空间相移的莫尔层析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旭;基于时间相位解包裹的条纹投影三维测量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2 徐天义;基于条纹反射的镜面物体三维形貌测量方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3 周秋玲;不连续光条纹图滤波和相位解包裹方法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8年

4 冯程程;条纹在服装中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8年

5 颜菁菁;阴影莫尔测量装置及其调整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6 周舵;基于频域变换的条纹图相位求解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郭佼;基于条纹反射法的镜面反射物体三维形貌测量技术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8 白鹏飞;脉冲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熔透信息检测与分析[D];天津大学;2018年

9 陆鹏;条纹混合编码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邵山川;基于条纹反射法的金刚石车床在位反射镜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本文编号:2767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767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