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形频率选择表面及吸波器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89
【图文】:
共形频率选择表面及吸波器设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曲面的布阵建模、究的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圆锥曲面(变曲率曲面)、旋转抛曲面(不可展曲面)共形的建模设计和外研究现状的认识源于光学中的衍射,且最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各种性能良好的频率了一种可调节的环形频率选择表面,该)所示,该设计在缺口环形频选的缺口处阻特性。图1. 1(b) 图1. 1(c)展示了二极射角从 0o到 45o变化时,FSS 表现出良在两个频点表现出带阻特性。
(a) (b)图 1. 2 基于可变电容器的可调谐频率选择表面[23].3 电磁超材料吸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电磁超材料早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通常将研究重点放在其负折射特性上,陆续提隐身斗篷[24]、逆多普勒效应[27]、超材料透镜天线[30]、零折射率天线[34]等新型功能器件08 年,Landy 等人着眼于电磁超材料的损耗分量,提出了完美吸波器的概念[38]。在文献了一款最高仿真吸波率达到 99%的吸波器,该吸波器采用经典的金属-介质-金属的三明,如图 1. 3(a)所示,通过介质表面的电谐振环与入射电磁波产生电耦合,此外方形谐振部短导线上的反向电流产生强烈的磁耦合。该设计通过调节方形谐振环调节电谐振,调线的几何形状,尺寸以及它与电谐振器的距离来调节磁耦合,实现了解耦并单独调节每。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所加工产品实际吸波率为88%,作者将原因归结为加工误差,并电磁能量的损耗原因发现介质层的介质损耗远远大于金属上的欧姆损耗,如图 1. 3 (。Landy 团队的开创性工作解开了完美吸波器研究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电磁超波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最初的单频点吸波到后来的多频吸收[39],进而通过堆叠[42][46]
(a) (b)图 1. 3 (a)完美吸波器结构(b)吸波率曲线[38]0 年,华中科技大学的 Minhua. Li 提出了一款双频完美超材料吸波器[60]。文频率为双频段的理想超材料吸收体。该设计由一层 FR-4 基板及上下两层金属地板,上层为一组 2*2 的 eSRR,相邻的 eSRR 方向相差 900,结构如图A的谐振频率被设计在11.15和16.01 GHz附近。模拟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量得到的吸收率分别为97%和99%,吸收率曲线如图1. 4(b)所示。后来作者步归纳了这种设计方法[63],在类似的结构中上层金属产生电谐振,金属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晖;屈绍波;;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19年05期
2 李波;章一雄;张万平;汤一铭;薄亚明;;基于缝隙单元的3D多模频率选择结构研究[J];微波学报;2018年01期
3 覃凤;;频率选择表面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2018年07期
4 许媛;;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19期
5 刘小明;俞俊生;陈晓东;;太赫兹波段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与测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年06期
6 黄惠芬;张少芳;;使用新型频率选择表面反射板来提高超宽带天线的性能[J];新型工业化;2013年12期
7 刘国盛;田辉;;频率选择表面研究与设计[J];现代防御技术;2013年03期
8 王立超;张强;冯晓磊;;宽带多屏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研究[J];现代雷达;2012年08期
9 邓鹤栖;黄建;;应用于频率选择表面的等效电路分析的新方法[J];微波学报;2012年S1期
10 经纬;魏兴昌;戴高乐;;一种新型小尺寸宽带的频率选择表面设计[J];微波学报;2012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清;;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研究[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2 刘明吉;姜文;龚书喜;;基于六边形环状结构的双频段频率选择表面[A];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马晓宇;张胜辉;杨红乔;蒿连亮;;频率选择表面的特性研究[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王相平;宋逸超;谭康伯;梁昌洪;;改进型双带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设计[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沈仁强;;10/15GHz双屏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与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6 高强;闫敦豹;袁乃昌;付云起;;频率选择表面的有限元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7 姜荣;逯贵祯;张锋;李艳霏;;螺旋结构频率选择表面的吸波特性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桐;李宛露;杨国辉;;利用3/2维分形方形的频率选择表面的特性研究[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珂;李旭蕾;侯新宇;张澎;;可重构微单元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分析与设计[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闫旭辉;左炎春;;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陀螺仪偏角测量方法[A];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历园园;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寇娜;频率选择超构表面理论及其在孔径成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坤哲;有源频率选择表面技术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赵鹏超;新型高性能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左钰;新型三维频率选择结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张建;有限大频率选择表面及其在雷达罩上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7 李永久;宽带平面反射阵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郑书峰;频率选择表面的小型化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徐欣欣;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特性的直接图解法分析与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谅;基于有源频率选择表面的电扫描天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强;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紧耦合阵列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郝中银;方同轴型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3 方俊颉;光控有源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4 史向柱;共形频率选择表面及吸波器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薛凤至;频率选择表面的小型化及可调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6 周新宇;超宽带频率选择表面的理论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7 钱军竹;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覆层天线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8 徐晓鹏;小型化双频带阻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刘烨树;基于三角/正交排布微环网栅的透明频率选择表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盛夕琛;多频段频率选择表面FSS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5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79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