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曳声呐阵列数据录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H766
【部分图文】:
第 1 章 绪 论示了水下莫尔斯电码通讯,并使用水声定位技术发现了距离约 3 公里外的一座冰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探测敌方潜艇的迫切需求促使了声呐技术的快速发展1915 年下水的英国海军 H 级潜艇装备了 “费森登振荡器”( Fessendeoscillator),如下图 1-1(a)所示。它是一种早期的水声换能器,能够产生水下声信号,并且接收拾取他们的回声。随后,人们开始使用压电式以及磁致伸缩式水听器取代了静电式水听器。到 1918 年,英国已经完成了由压电石英晶体材料制成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主动声学探测设备“反潜探测器”(ASDIC)原型机的研制,并于 1922 年开始量产,装备在皇家海军军舰上。ASDIC 的显示部分如下图 1-1(b)所示。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水声技术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许多重要现象和原理,如海水中的温跃层,被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抗德国潜艇的巨大威胁,同盟国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水声技术的研究,用于声呐系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美国人开始使用英文单词“Sonar”作为相关设备的专有名词。压电效应材料磷酸二氢铵(ADP)晶体彻底取代了老式磁致伸缩
1.3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1.3.1 军用领域发展现状声呐系统是水面舰艇探测水下威胁的主要手段,声呐更是潜艇在水下安全航行以及完成攻击的重要保证。世界海军强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用来研究开发舰用、潜用拖曳声呐阵列技术和装备[27]。在未来的海上战场上,稳定、高可靠的声呐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目前装备水面舰艇最广泛的声呐系统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装备的AN/SQQ-89(V)声呐系统,它由 SQS-53C 型舰艏声呐(如图 1-2a 所示)与AN/SQR-19 拖曳声呐阵列组成。该声呐阵列长约 250 米,拖缆总长约 1700 米,拖曳深度超过 350 米[28],是目前世界上经受过实战检验的最先进的被动战术拖曳阵声呐。如图 1-2(b)所示,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尾部有 AN/SQR-19 型拖曳声呐阵列缆体释放口。
第 1 章 绪 论统由 AN/BQS-13DNA 艇壳主/被动球形声呐、AN/BQR-20 艇艏基阵和 TB-16 拖曳水听器阵列组成,目前最新的型号为 E 型,它采用了数字最多波束控制技术(Digital Multibeam Steering,DIMUS),更新了 TB-29 型新型细线拖曳基阵[31]。在AN/BQQ-5系列声呐发展而来的AN/BQQ-10系统在提升了性能的同时采用了开放式系统架构(Open System Architecture,OSA),通过使用许多成熟商用部件(COTS)使系统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可维修性大幅提升,并显著减低了成本[32]。除了传统的球形,圆柱形声呐基阵,俄罗斯最新型的“阿穆尔”级柴电潜艇则装备了先进的艇艏共形阵声呐,如下图 1-3(a)所示。该种设计使声呐基阵与外部壳体形状一致,增加了基阵孔径,扩大了搜索范围。近年来国外海军还进一步开发出了舷侧阵声呐。舷侧阵声呐布置在艇体两侧,具有不过多的占用艇内空间,无需复杂机械收放机构,没有阵形畸变,不存在空间两重性,拥有更好的探测性能等优点[33]。下图 1-3(b)展示了英国最新的“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安装的 2076 型声呐系统中的宽孔径舷侧阵声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桂冬;数字式声呐设计原理[J];声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素红;;声呐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6期
3 舒清;;泰坦尼克悲剧后的发明——讲述“声呐”的故事[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0年01期
4 朱革非,张宏彬;小型综合平面声呐阵的研制[J];声学技术;1991年02期
5 李良忠;朱春红;;提高声呐微机系统的可靠性的方法[J];海洋技术;1991年01期
6 钱炳兴;声呐接收系统中的座标变换技术[J];声学技术;1996年01期
7 许稼,蒋兴舟,朱埜,苑秉成;基于卷积-逆投影法的逆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研究[J];声学学报;2001年05期
8 郑卫东,李永春,赵国安,邓智嘉;噪声干扰器对抗声呐使用效果分析与使用方法探讨[J];声学技术;2002年03期
9 许鹭芬;毛岱山;;数字式主动声呐研制的初步探索[J];台湾海峡;2005年04期
10 李安龙;曹立华;李广雪;杨荣民;;旁侧声呐在海底探测中的应用和工作船动态定位施工技术[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为凯;蝙蝠超声声呐系统中鼻叶及外耳时变的声学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小凤;双/多基地声呐定位及目标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李洪升;基于计算智能的声呐盲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徐复;多途信道中被动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侯朋;基于双基地声呐的港口航道水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马珊;水下机器人前视声呐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7 刘凯;声呐波束形成鲁棒性及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新勇;互谱法被动测距改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徐超;多波束测深声呐海底底质分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10 夏峙;水下目标主动声呐回波信号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庆;双基地声呐混响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赵安邦;声呐脉冲侦察及硬件系统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 刘翠平;声呐部位水声场的机械自噪声传播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周海会;基于数字水印的主动声呐信号身份识别算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恩才;海底光纤水听声呐光学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旭;声呐自噪声仿真方法及其计算机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7 刘松涛;便携式三维图像声呐波速形成算法 FPGA 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6年
8 何梦丽;《鲸战实录》(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6年
9 袁寿星;基于参量阵的声呐发射机信号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梁鹏;参量阵声呐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0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4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