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长喉颈文丘里管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测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0:22
   气液两相流是最为常见的两相流体系之一,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军事、环境、能源等诸多领域。气液两相流动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结合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差压法测流量相结合的测量手段,提出了将近红外系统布置于长喉颈文丘里管喉管位置的新结构,使测量过程中的近红外信息与差压信息结合的更紧密更有效,同时优化了测量系统的细节设计,提高了测量准确度。利用新型测量装置在单相水流量0-11m~3/h范围内进行了实验,拟合得到了装置的流出系数,单相水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1.47%以内。利用新型测量装置对水流量范围8-11m~3/h,气流量范围0.12-0.6m~3/h的泡状流及水流量范围0.4-3m~3/h,气流量范围0.12-0.6m~3/h的弹状流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典型流型流动特征合理构建了流动模型,针对性的分析了气液两相交界面对近红外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建立了新的相含率测量模型。对经典流量测量模型进行合理修正得到了适合本装置的流量测量模型。新型测量装置对气液两相流的测量效果较好,所得新模型的测量误差较小。在泡状流工况下的液相体积含率测量相对误差在±0.52%以内,气相体积含率测量相对误差在±10%以内,两相流总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1.01%以内,采用预估液相流量的组合测量方式得到的液相体积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1.08%以内,气相体积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14.29%以内;在弹状流工况下的液相体积含率测量相对误差在±4.85%以内,气相体积含率测量相对误差在±21.61%以内,两相流总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4.26%以内,采用组合测量方式得到的液相体积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4.46%以内,气相体积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在±23.34%以内。研究表明,新型测量装置结构设计较合理,相含率及连续相的测量准确度较高。论文对两相交界面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为后续实验研究提出了改进设想。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H8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液两相流特征参数
        1.2.1 流型
        1.2.2 流量
        1.2.3 相含率
    1.3 两相流流量计量研究现状
    1.4 两相流相含率计量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
    1.6 创新点
第2章 气液两相流测量系统优化
    2.1 引言
    2.2 新型测量装置的基本结构
    2.3 新型测量装置的仿真定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液两相近红外透过性静态实验
    3.1 液相对近红外光线吸收作用
    3.2 交界面对近红外光线折射、反射作用
    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相流量测量实验与分析
    4.1 单相流量测量实验
    4.2 单相流量测量理论分析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与分析
    5.1 泡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
    5.2 相含率测量理论分析与数据处理
        5.2.1 相含率测量理论分析
        5.2.2 相含率实验数据处理
    5.3 流量测量理论分析与数据处理
        5.3.1 流量测量理论分析
        5.3.2 流量实验数据处理
    5.4 预估液相流量的迭代算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弹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与分析
    6.1 弹状流相含率与流量测量实验
    6.2 相含率测量理论分析与数据处理
        6.2.1 相含率测量理论分析
        6.2.2 相含率实验数据处理
    6.3 流量测量理论分析与数据处理
        6.3.1 流量测量理论分析
        6.3.2 流量实验数据处理
    6.4 基于新型测量装置的组合测量效果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庆明;张博;张海;;基于复杂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与动力学特性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孔笋;沈阳;张小康;尤国平;褚晓冬;冯永仁;;井下混合流体光谱在线分析技术研究[J];测井技术;2015年04期

3 方立德;梁玉娇;李小亭;高静哲;张琛;张垚;;基于近红外技术的气液两相流检测装置[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05期

4 董芳;方立德;;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竖直方向压差信号复杂度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5 邓孺孺;何颖清;秦雁;陈启东;陈蕾;;分离悬浮质影响的光学波段(400—900nm)水吸收系数测量[J];遥感学报;2012年01期

6 冯定;徐冠军;袁咏心;檀便友;杨成;;多相流量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机械与电子;2010年02期

7 徐英;杨会峰;张涛;;内锥流量计可膨胀系数实验研究[J];计量学报;2008年05期

8 杨胜;罗毓珊;陈听宽;陈凤云;;垂直上升管中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截面含气率的实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6年06期

9 潘兆柏;贺公安;;新型多相流量计的发展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6年09期

10 杨俊;关可;武奇生;梁佳;;一种新型结构的直管式科氏质量流量计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振振;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登攀;气液两相流流型特性分析及其软件系统实现[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2 宋悦;用于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的新型非接触式电阻抗传感器[D];浙江大学;2017年

3 张青松;涌升管中的气液两相流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梁玉娇;基于近红外吸收特性的气液两相含率检测方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卢庆华;基于近红外光谱吸收特性的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6 李伟;基于V型内锥的水平管多相流流量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宋涛;基于近红外技术的石油含水测量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4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