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内补偿技术及其稳定补偿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0:21
以光学内补偿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补偿光学系统中平行光束与柱面镜阵列的相对位置对出射光束的影响,论述了光学内补偿系统纵横摇补偿机构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光学内补偿系统的纵横摇补偿之间相互解耦。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摇摆台状态下内补偿系统出射光束的稳定补偿机理,为光束稳定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0,18(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光学内补偿技术实现方式
内补偿光学系统最终发出的引导光束截面呈条带型,光束截面如图2所示。定义光束截面的长轴与光束中心光线垂直并与光束扩散方向相同,光束截面的短轴与光束中心光线和光束长轴垂直。纵摇补偿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上下移动光源,进而改变经过准直系统发出的引导光束中心光线的俯仰角。横摇补偿机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转动柱面镜进而改变引导光束长轴的倾斜角度。由于引导光束先经过纵摇补偿机构调节,再经过横摇补偿机构的调节,所以需要研究纵横摇补偿机构对引导光束的影响是否存在耦合关系。
平凸柱面镜阵列如图3所示,由圆柱体的一部分被截制而成,即一个平面、一个柱面。其有两条主子午线方向,与圆柱轴平行的子午线为轴向子午线,光线通过轴向子午线没有弯曲作用,与圆柱轴垂直的子午线为屈光力子午线,光线通过屈光力子午线会出现聚散度的改变。定义轴向子午线方向为长边方向,与圆柱轴垂直的子午线方向为短边方向。取单柱面为研究对象,如图4所示,为柱面透镜垂直于轴向子午线的横截面及其截面内的光路图。当光线有入射角时,经过柱面镜扩束的光束夹角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学引导下飞行员操纵着舰建模[J]. 张凯伦,韩维,陈志刚.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2]光学助降系统引导下舰载机着舰人机系统建模[J]. 陈晨,屈香菊. 飞行力学. 2018(04)
[3]光电引导系统在舰载机着舰引导中的作用分析[J]. 李喜龙,范海震,史会丽. 舰船电子工程. 2017(07)
[4]舰载机着舰中灯光角度设置研究[J]. 陈胜杰,贾晓鹏,刘静. 航空科学技术. 2016(10)
[5]航母着舰引导系统概述[J]. 周煜,伍逸夫,赵峰. 舰船电子工程. 2011(11)
[6]甲板运动对舰载机人工着舰的影响和补偿[J]. 石明,屈香菊,王萌辉. 飞行力学. 2006(01)
[7]航母舰载机着舰助降装置[J]. 鸥汛. 现代舰船. 2005(08)
硕士论文
[1]舰载机起飞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D]. 朱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灯光引导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补偿规律研究[D]. 于谦益.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3]舰载机光学助降关键技术研究[D]. 方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4]舰载机着舰引导技术研究[D]. 郑峰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98668
【文章来源】: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0,18(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光学内补偿技术实现方式
内补偿光学系统最终发出的引导光束截面呈条带型,光束截面如图2所示。定义光束截面的长轴与光束中心光线垂直并与光束扩散方向相同,光束截面的短轴与光束中心光线和光束长轴垂直。纵摇补偿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上下移动光源,进而改变经过准直系统发出的引导光束中心光线的俯仰角。横摇补偿机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转动柱面镜进而改变引导光束长轴的倾斜角度。由于引导光束先经过纵摇补偿机构调节,再经过横摇补偿机构的调节,所以需要研究纵横摇补偿机构对引导光束的影响是否存在耦合关系。
平凸柱面镜阵列如图3所示,由圆柱体的一部分被截制而成,即一个平面、一个柱面。其有两条主子午线方向,与圆柱轴平行的子午线为轴向子午线,光线通过轴向子午线没有弯曲作用,与圆柱轴垂直的子午线为屈光力子午线,光线通过屈光力子午线会出现聚散度的改变。定义轴向子午线方向为长边方向,与圆柱轴垂直的子午线方向为短边方向。取单柱面为研究对象,如图4所示,为柱面透镜垂直于轴向子午线的横截面及其截面内的光路图。当光线有入射角时,经过柱面镜扩束的光束夹角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学引导下飞行员操纵着舰建模[J]. 张凯伦,韩维,陈志刚.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2]光学助降系统引导下舰载机着舰人机系统建模[J]. 陈晨,屈香菊. 飞行力学. 2018(04)
[3]光电引导系统在舰载机着舰引导中的作用分析[J]. 李喜龙,范海震,史会丽. 舰船电子工程. 2017(07)
[4]舰载机着舰中灯光角度设置研究[J]. 陈胜杰,贾晓鹏,刘静. 航空科学技术. 2016(10)
[5]航母着舰引导系统概述[J]. 周煜,伍逸夫,赵峰. 舰船电子工程. 2011(11)
[6]甲板运动对舰载机人工着舰的影响和补偿[J]. 石明,屈香菊,王萌辉. 飞行力学. 2006(01)
[7]航母舰载机着舰助降装置[J]. 鸥汛. 现代舰船. 2005(08)
硕士论文
[1]舰载机起飞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D]. 朱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灯光引导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补偿规律研究[D]. 于谦益.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3]舰载机光学助降关键技术研究[D]. 方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4]舰载机着舰引导技术研究[D]. 郑峰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98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309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