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层波纹管液压胀形工艺参数优化

发布时间:2021-04-04 06:28
  金属波纹管作为弹性元件,主要用于制造补偿器、柔性连接件、换热器等,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力仪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等行业,特别是双层波纹管与单层相比具有较大的补偿能力与强度,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疲劳寿命更高,因而应用更加广泛,具有明确的研究意义。波纹管液压胀形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相关工艺参数,从而得到满足成形标准的制件,此外,由于生产过程导致的原材料组织均匀性、晶粒度存在差异,因此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波动,如何在考虑材料性能波动下对波纹管成形过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获得质量高、稳健性好的产品,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双层316L/Inconel625波纹管液压胀形过程有限元模型,对波纹管胀形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将波纹管成形后的最大壁厚减薄率和波高作为优化目标,将模片间距、内压力、摩擦系数作为优化变量,并建立了优化目标与优化变量间的二阶响应面模型,进一步采用多目标优化从而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当模片间距在24.527.1mm,摩擦系数在0.10.5,内压力在910.53MPa范围内变化...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层波纹管液压胀形工艺参数优化


图1-2双层波纹管几何尺寸

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Fig.1-3Researchdesignofthispaper

分布情况,试验点,分布情况,区组设计


故任何因子各水平有着相同的实衡分散、整齐可比的特点,安排验次数少,代表性强。取正交表表明它具有整齐可比性[51]。优点,但是它不能在连续区域内验点以外的数值,因此无法获得计虽然可以满足一般试验要求,并非最佳点[56]。设计,是由 Box 在 1960 年提出的和区组设计组成的,是响应面优化试验[57]。采用 Box-Behnken 设计编码。其设计表安排以 0 为中心点验点分布情况如图 2-1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汽车后立柱外板成形工艺分析及多目标优化[J]. 刘杰,周杰,李世山,向荣,张珂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8(02)
[2]工艺参数对双层304不锈钢波纹管液压胀形的影响[J]. 刘静,王有龙,李兰云,李霄.  塑性工程学报. 2017(04)
[3]单双层U形不锈钢波纹管液压胀形变形特征对比研究[J]. 刘静,黄卫良,李霄,李兰云.  锻压技术. 2016(05)
[4]基于有限元模拟的铝合金管液压胀形的工艺研究[J]. 史双喜.  现代制造工程. 2016(05)
[5]响应面法在试验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J]. 李莉,张赛,何强,胡学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08)
[6]柔性三维拉弯成形工艺稳健设计[J]. 滕菲,刘博,张万喜,高嵩.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5)
[7]温冷复合成形参数稳健设计优化研究[J]. 黄树海,赵祖德,李祖荣,赵志翔,彭树杰,林军.  精密成形工程. 2012(05)
[8]双锥形管液压成形过程中破裂和起皱的力学条件[J]. 苑文婧,刘晓航,田浩彬.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2(01)
[9]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稳健优化设计方法[J]. 郭宝峰,杨艳子,金淼.  塑性工程学报. 2009(06)
[10]内高压成形过程塑性失稳起皱分析[J]. 汤泽军,何祝斌,苑世剑.  机械工程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基于近似模型的汽车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D]. 张勇.湖南大学 2009
[2]异形截面空心结构件内高压成形工艺研究[D]. 周林.合肥工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金属波纹管液压成形工艺优化系统开发[D]. 苏明.沈阳工业大学 2017
[2]波纹管液压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唐治东.浙江工业大学 2015
[3]基于响应面法数值试验的小半径弯管成形研究[D]. 温馨.上海交通大学 2015
[4]管材内高压成形数值模拟与工艺研究[D]. 陈杰.上海交通大学 2013
[5]板料拉深成形工艺参数优化与翘曲回弹稳健设计[D]. 吴召齐.上海交通大学 2013
[6]基于响应面法的拉延工艺参数优化设计[D]. 文艺.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多层S型波纹管力学性能分析[D]. 郎振华.大连理工大学 2012
[8]中小直径波纹管内压成形技术的研究[D]. 夏彬.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9]基于响应面法的车内结构噪声控制研究[D]. 周萍.湖南大学 2011
[10]基于响应面法的全承载大客车侧翻安全性多目标优化[D]. 马林.清华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7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3117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