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实验的导轨结合面刚度建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10:14
以分形理论和分形理论与域扩展因子为基础,设计了四种导轨动态接触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将结果分别应用于仿真分析中,获得了四种不同方案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设计搭建了一种仅含导轨结合面的实验平台,并进行了模态试验;通过各方案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验的比较,获得了导轨结合面刚度建模方法的最优方案。
【文章来源】:环境技术. 2020,38(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测试布点图及激振点
如图1所示,基座1模拟导轨滑块,导轨结合面实验台2模拟导轨。其中,基座与导轨结合面实验台可实现前后两方向上的水平移动。为使得导轨结合面特征更加显著,避免加工误差对导轨安装的影响及导轨与地面固定间结合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台设计时采用了导轨与基座一体式的倒T型结构。2.2 参数计算
通过对比结果与图5可见,相对误差中,前四阶固有频率误差最小的方案依次为:方案4和3、方案4和3、方案4和3、方案1和2、方案1和2、方案1和2。虽然前三阶的误差最小为方案4和3,但其与方案1和2的差距很小可以忽略。故最佳方案应该在方案1和2之间选择。再考虑到两者切向结合面的刚度差值大小,根据实际的需求,刚度差过大会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在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该选择刚度差相对较小的方案。因此,方案2的仿真方式综合相对误差最小。即结合面法向刚度采用基于分形理论的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切向刚度采用基于分形理论与域扩展因子的切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故导轨结合面的最优处理方案为方案2。图3 测试布点图及激振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螺栓接合面刚度建模方法分析及仿真实验[J]. 杜祯,米洁,闫文飞.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2]机械结合面接触特性参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J]. 杨红平,赵荣珍,李维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本文编号:3323574
【文章来源】:环境技术. 2020,38(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测试布点图及激振点
如图1所示,基座1模拟导轨滑块,导轨结合面实验台2模拟导轨。其中,基座与导轨结合面实验台可实现前后两方向上的水平移动。为使得导轨结合面特征更加显著,避免加工误差对导轨安装的影响及导轨与地面固定间结合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台设计时采用了导轨与基座一体式的倒T型结构。2.2 参数计算
通过对比结果与图5可见,相对误差中,前四阶固有频率误差最小的方案依次为:方案4和3、方案4和3、方案4和3、方案1和2、方案1和2、方案1和2。虽然前三阶的误差最小为方案4和3,但其与方案1和2的差距很小可以忽略。故最佳方案应该在方案1和2之间选择。再考虑到两者切向结合面的刚度差值大小,根据实际的需求,刚度差过大会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在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该选择刚度差相对较小的方案。因此,方案2的仿真方式综合相对误差最小。即结合面法向刚度采用基于分形理论的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切向刚度采用基于分形理论与域扩展因子的切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故导轨结合面的最优处理方案为方案2。图3 测试布点图及激振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螺栓接合面刚度建模方法分析及仿真实验[J]. 杜祯,米洁,闫文飞.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2]机械结合面接触特性参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J]. 杨红平,赵荣珍,李维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本文编号:3323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332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