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检测二氧化硫浓度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光学检测二氧化硫浓度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已清楚的向人们展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SO2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衡量空气质量的主要参数。为了有效监控和治理SO2污染,急需研制气体在线检测设备。本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紫外吸收光谱技术,荧光光谱技术,双光路差分技术及微弱信号检测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SO2浓度检测的测量系统。 首先,从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测量机理着手,建立了SO2的光谱数据模型,通过分析SO2气体的吸收和荧光光谱特性,得到了其在紫外波段的吸收光强与其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推导出紫外波段SO2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数学模型。 其次,,利用双光路差分检测技术有效降低了光源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干扰。设计了可实现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对SO2浓度检测的特殊光路结构,检测设备中两种检测方法共用同一光源和处理设备,实现了系统多路复用。设计了集I/V转换电路、跟随电路及差分放大电路于一体的前置放大电路,除法电路及低通滤波电路。 再次,搭建了FPGA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的硬件系统,实现了对氘灯光源及光电倍增管(PMT)的实时恒温控制、对测量系统输出的光电信号进行AD转换和存储,并通过MATLAB软件中GUI模块设计了检测系统模型。实现了数据动态实时显示并可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同时可以对SO2进行实时监控。 最后,提出将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应用到光谱学检测中,并将采用的EMD滤波算法与小波降噪方法进行对比。降噪效果评价指标表明EMD效果更佳。同时,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多组实验,通过实验更加有效的验证了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检测系统的准确性。
【关键词】:SO2 EMD 紫外差分吸收-荧光法 FPGA 微弱信号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
- 1.2 SO_2的来源与危害10-12
- 1.3 SO_2检测方法概述12-16
- 1.3.1 化学法12-14
- 1.3.2 仪器法14-16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16-17
-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紫外吸收与荧光法检测原理18-28
- 2.1 引言18
- 2.2 吸收光谱技术原理18-23
- 2.2.1 分子吸收光谱技术及 SO_2光谱特征18-20
- 2.2.2 光谱吸收基本原理20
- 2.2.3 差分吸收原理20-23
- 2.3 荧光检测原理23-27
- 2.3.1 荧光产生机理23-24
- 2.3.2 荧光效率与寿命24-26
- 2.3.3 荧光强度与样品浓度关系26
- 2.3.4 荧光法测量 SO_2的理论分析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SO_2浓度检测系统设计28-40
- 3.1 引言28
- 3.2 测量系统的整体设计28-29
- 3.3 光路系统设计29-35
- 3.3.1 光源29-32
- 3.3.2 滤光片、透镜等光学器件32-33
- 3.3.3 配气系统及气室33-35
- 3.4 电路系统设计35-39
- 3.4.1 光电探测器35-37
- 3.4.2 前置放大电路37-38
- 3.4.3 除法电路与低通滤波电路38-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基于 FPGA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计40-56
- 4.1 引言40
- 4.2 FPGA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40-47
- 4.2.1 FPGA 芯片介绍41-42
- 4.2.2 A/D 转换模块42
- 4.2.3 SDRAM 存储模块42-43
- 4.2.4 PWM 温度控制模块43-44
- 4.2.5 报警模块与按键模块44-45
- 4.2.6 LCD 显示模块与 RTC 模块45-47
- 4.3 系统 FPGA 内部逻辑设计47-52
- 4.3.1 FPGA 的开发流程47-48
- 4.3.2 AD 转换模块控制逻辑设计48-49
- 4.3.3 SDRAM 模块控制逻辑设计49
- 4.3.4 PWM 模块控制逻辑设计49-50
- 4.3.5 交互显示模块控制逻辑设计50-51
- 4.3.6 USB 通信模块控制逻辑设计51-52
- 4.4 系统界面设计52-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5章 去噪方法与实验研究56-70
- 5.1 引言56
- 5.2 经验模态分解(EMD)基本原理及效果验证56-60
- 5.3 SO_2吸收光谱及荧光谱的 EMD去噪60-65
- 5.4 去噪效果评价65-66
- 5.5 实验研究66-69
- 5.5.1 光路损耗实验66-67
- 5.5.2 吸收光谱法测 SO_2定标实验67-68
- 5.5.3 荧光法检测 SO_2浓度的定标实验68-69
- 5.6 本章小结69-70
-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7
- 致谢77-78
- 作者简介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黄敏;;基于EMD与切片双谱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吴保中;钱祖平;赵守俊;;一种改进均方误差性能的新型鲁棒性波束形成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张学骜;吴昊;张海良;王飞;贾红辉;;硅光电二极管光谱响应度的分析[J];大学物理实验;2011年02期
4 崔瑞海,刘怡春;二氧化硫分子的成键特性[J];大学化学;1994年01期
5 熊建文,杨初平,何振江,杨冠玲;多波长紫外荧光二氧化硫检测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2年08期
6 许飞;周金池;;光谱类分析仪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现状[J];光谱实验室;2012年01期
7 武兴建,吴金宏;光电倍增管原理、特性与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年08期
8 陈九江,张心,郑杰,邱安平,刘德功,吕国辉,张国生;二氧化硫浓度的双光路紫外吸收测量法[J];光学技术;2000年05期
9 周振宇;杨宏宇;龚辉;骆清铭;陆祖宏;;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信号分析[J];光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玉田;监雄;王惠新;严兵;;基于Boxcar滤波器的荧光检测二氧化硫信号的去噪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希军;基于光谱吸收的瓦斯检测技术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光学检测二氧化硫浓度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36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