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效公自转轮式抛光技术结构及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0:18

  本文关键词:高效公自转轮式抛光技术结构及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学加工 计算机辅助表面成型 公自转轮式抛光 去除函数 高效加工 MATLAB仿真 收敛效率


【摘要】:大口径光学系统具有地面像元分辨率高,能量收集能力强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新一代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但是,目前航空航天普遍使用的大口径、超大口径光学元件,尤其是不具有一般玻璃水解特性的大口径碳化硅元件,材料去除效率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材料去除效率是目前大口径光学加工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调研现有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技术,提出一种全新的公自转轮式加工方式,能够大幅提高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效率,同时又可以保持稳定的去除函数,可以满足粗抛光阶段的大口径非球面加工需求。新装置通过使用轮式磨头高速自转的加工方式替代现有设备使用的平转动加工方式,相比传统小磨头加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高速自转磨头进行材料去除,同等去除函数束径情况下相较传统小磨头加工方式去除效率更高。2.去除函数符合存在中心峰值的类高斯型分布,符合面形收敛要求。3.方便更换不同尺寸磨头,使用大抛光轮实现高效去除,使用小抛光轮进行高陡度非球面加工或者边缘加工。4.与实验室矩阵算法兼容良好,可以实现高效去除和较高的面形收敛效率。5.机床终端响应快速、更易控制。传统行星运动磨头由于离心运动使得转动惯量较大,造成响应速度较低,控制难度大。而公自转轮式抛光装置特有的运动方式使得转动惯量更小,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可以实现运动的精确控制。根据相关工艺试验,验证了本装置能够实现SiC材料的高效去除,而且具有很好的去除稳定性。根据去除函数进行仿真加工的结果表明,在现有算法下,本装置的去除函数具有很高的收敛效率和加工效率,具有解决现有大口径光学元件制造效率低下难题的潜力。
【关键词】:光学加工 计算机辅助表面成型 公自转轮式抛光 去除函数 高效加工 MATLAB仿真 收敛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非球面反射镜加工技术简介13-21
  • 1.2.1 传统非球面加工工艺13-15
  • 1.2.2 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型技术15-16
  • 1.2.3 小磨头技术16-17
  • 1.2.4 应力抛光技术17-18
  • 1.2.5 应力盘抛光技术18-19
  • 1.2.6 磁流变抛光技术19-20
  • 1.2.7 离子束抛光技术20-21
  • 1.3 计算机控制表面成型技术发展现状21-22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5
  • 第2章 公自转轮式抛光装置设计及去除函数建模25-43
  • 2.1 Preston假设25
  • 2.2 行星抛光装置结构简介25-29
  • 2.3 公自转轮式抛光工作原理及结构简介29-35
  • 2.3.1 公自转抛光装置结构简介29-30
  • 2.3.2 公自转轮式抛光结构机械设计30-33
  • 2.3.3 轮式抛光磨头接触区域分析33-34
  • 2.3.4 轮式磨头抛光亚表面损伤估算34-35
  • 2.4 公自转轮式抛光去除函数仿真35-41
  • 2.4.1 压力分布建模36
  • 2.4.2 速度分布建模36-39
  • 2.4.3 去除函数仿真39-41
  • 2.5 本章小结41-43
  • 第3章 公自转轮式抛光装置工艺实验及影响参数研究43-59
  • 3.1 实现公自转轮式抛光代替装置结构简介43-44
  • 3.2 去除函数实验44-49
  • 3.2.1 去除函数实验流程44-45
  • 3.2.2 去除函数实验45-49
  • 3.3 工艺参数对抛光去除结果的影响49-54
  • 3.3.1 压入深度对去除区域大小的影响51
  • 3.3.2 压入深度对抛光压力的影响51-52
  • 3.3.3 抛光速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52-53
  • 3.3.4 压入深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53-54
  • 3.4 去除函数稳定性实验54-56
  • 3.5 去除效率分析56-57
  • 3.6 加工曲面能力分析57-58
  • 3.7 替代装置实验结果分析58
  • 3.8 本章小结58-59
  • 第4章 仿真加工实验59-65
  • 4.1 常用驻留时间算法59-60
  • 4.2 矩阵代数加工模型60-61
  • 4.3 仿真加工平面镜61-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5.1 论文研究成果和创新点65-66
  • 5.2 研究方向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0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70-71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王彩红;吴坚;刘世炳;左铁钏;;激光抛光技术的研究现状[J];新技术新工艺;2009年09期

2 ;普通光学抛光技术[J];仪器仪表通讯;1972年S1期

3 石恒志;环形抛光技术[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6年04期

4 任敬心;黄奇;康仁科;张智龙;杨威;;激光陀螺反射镜基片精密抛光技术的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2年01期

5 王纯;振动抛光技术的研究与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6 陈厶玮;陆明伟;;浅谈不锈钢抛光技术及工艺过程[J];科技视界;2013年35期

7 张峰,余景池,张学军,王权陡;磁流变抛光技术[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5期

8 柴津秋;经济的花岗岩抛光技术[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98年06期

9 方慧;郭培基;余景池;;液体喷射抛光技术材料去除机理的有限元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10 侯德海;罗征;王永刚;刘华松;季一勤;;超光滑表面抛光技术的新进展[J];飞航导弹;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成;戴一帆;李圣怡;;磁射流抛光技术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吴喜;吴张永;秦忠;温成卓;王庆辉;;磁流体抛光技术[A];2011装备制造业绿色创造 节能减排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喜;吴张永;秦忠;温成卓;王庆辉;;磁流体抛光技术[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李茗;曹冲;王岚;;超精密环行抛光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陈兴建;孙铁;张伟;;超光滑抛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何建国;;磁流变抛光技术与装备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7 肖九一;杨乾华;宋红文;;三维振动强化抛光技术及装置的初步研究[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方慧;郭培基;余景池;;数控液体喷射抛光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邓伟杰;;新型磁性材料辅助光学抛光技术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杨李茗;刘民才;刘义彬;;环形抛光的生产工艺[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文;低成本的湿钻石带抛光技术[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造坤;不锈钢薄壁材料工件自动化机械抛光技术研究及工艺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斌;自动抛光技术及其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毅;高效公自转轮式抛光技术结构及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何洋;基于刚性散体的抛光头柔度控制与抛光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4 方慧;液体喷射抛光技术[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李欣;弯管内表面抛光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6 阴旭;环形抛光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吴庆堂;计算机控制小工具抛光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8 陶晓峰;高效率磁流变抛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9 杜华鹏;基于力/位控制的钛合金零件自动抛光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赵磊;小孔磨粒流抛光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4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694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