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关节类坐标测量机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07 00:01

  本文关键词:关节类坐标测量机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 数据处理系统 力反馈系统 FPGA 上位机软件


【摘要】: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平行双关节三坐标测量机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三坐标测量机,这种测量机属于非正交坐标测量范畴,具有造价低、运动灵活、测量空间开阔、适合现场测量等优点。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数据处理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测量机提供一套准确、成本低廉、高速的电路系统,能够完成对光栅信号的采集及后期的处理,能够实现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本次设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设计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力反馈系统来控制电机随动。通过拉压力传感器和伺服驱动器来控制电机的随动,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力反馈系统可以提高坐标测量机的可操作性,降低测头机构运动时对测量机精度的影响。(2)以FPGA技术为基础设计光栅信号采集的硬件电路,包括各功能模块的核心器件的选型、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光栅信号预处理电路和通信电路的设计。(3)在完成硬件电路调试的基础上对处理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包括FPGA对光栅信号的采集、处理,及与上位机的通信。这里主要是固件的开发,即利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电路的功能。(4)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将下位机传送过来的光栅信号进一步处理,并在上位机中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程序使采集的信号转化为更直观的数据并显示出来,将得到的数据存储起来,并且能够在上位机软件中完成一些几何量计算。(5)实验论证所设计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 数据处理系统 力反馈系统 FPGA 上位机软件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2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1
  • 1.1 引言14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14-18
  • 1.2.1 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14-15
  • 1.2.2 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发展的国内外概况15-16
  • 1.2.3 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的发展16-18
  • 1.2.4 坐标测量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18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8-19
  • 1.4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力反馈系统的设计21-27
  • 2.1 力反馈随动系统的整体设计21
  • 2.2 力反馈随动系统的硬件设计21-24
  • 2.2.1 拉压力传感器及变送装置21-22
  • 2.2.2 模数(A/D)转换模块22-23
  • 2.2.3 主控模块23-24
  • 2.2.4 执行机构及驱动器24
  • 2.3 力反馈随动系统的软件设计24-26
  • 2.3.1 系统软件组成及流程24-25
  • 2.3.2 数据采集、滤波及判断程序25-26
  • 2.4 小结26-27
  • 第三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27-41
  • 3.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27-28
  •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28-31
  • 3.2.1 光栅传感器选取28
  • 3.2.2 信号预处理电路28-30
  • 3.2.3 通信模块设计30
  • 3.2.4 FPGA模块30-31
  •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31-40
  • 3.3.1 细分辨向模块31-34
  • 3.3.2 可逆计数器模块34-37
  • 3.3.3 USB转串口通信模块37-40
  • 3.4 小结40-41
  • 第四章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41-46
  • 4.1 LabVIEW软件的介绍41
  • 4.2 软件的设计流程41-45
  • 4.2.1 信号接收部分的设计42-43
  • 4.2.2 数制转换部分的设计43
  • 4.2.3 坐标计算部分的设计43-45
  • 4.3 小结45-46
  • 第五章 实验验证46-52
  • 5.1 系统的搭建46
  • 5.2 实验过程46-48
  • 5.3 实验数据处理48-51
  • 5.3.1 数据处理原理48-49
  • 5.3.2 数据处理49-51
  • 5.4 小结51-5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2-54
  • 6.1 总结52
  • 6.2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157-60
  • 附录260-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正德;透过模具展展品看坐标测量机动向[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2年11期

2 孟Ze,车仁生,黄庆成,崔长彩;并联六坐标测量机的研究[J];工具技术;2002年06期

3 孟Ze,车仁生,崔长彩,于之靖;并联六坐标测量机及其结构[J];机床与液压;2002年05期

4 王晋;坐标测量机软件的技术发展[J];中国计量;2004年02期

5 王为农;坐标测量机性能评价的国际标准[J];中国计量;2004年02期

6 赵松林;;坐标测量机连续扫描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工业计量;2006年06期

7 张世兴;蒋国兴;;坐标测量机在现代制造领域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6期

8 李江云;;坐标测量机使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计量;2008年10期

9 金卯;晓立;;坐标测量机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调查报告[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08期

10 郑大腾;费业泰;张梅;;柔性坐标测量机建模的泛函网络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庆成;刘得军;车仁生;;虚拟坐标测量机[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吴飞;黄劲;卢红;;基于虚拟测量技术的虚拟坐标测量机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连栋;徐吉霞;程文涛;汪平平;;一种新颖非正交3D坐标测量机研究[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修龙;;高速空间并联式坐标测量机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优化[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得军;牟海维;罗小川;车仁生;;并联坐标测量机理论模型及其虚拟原型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6 王琦;任亦鸣;王欣;;6σ管理技术在提高坐标测量机检测效率上的应用[A];2007年度中国航空学会计量技术专业委员会计量与质量专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旭;;在坐标测量机上校准四方体的不确定度理论分析[A];湖北省2005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20周年获奖论文集[C];2005年

8 出晓岚;王磊;胡天林;黄元庆;;坐标测量机激光位移测头的标定方法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9 李维诗;;坐标测量机测头系统的误差检测[A];第五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代小林;丛大成;韩俊伟;李洪人;;基于光学坐标测量机的STEWART机构标定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陈誉超;六三五四所开发出新型坐标测量机[N];中国船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海燕;非正交系非接触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郑大腾;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模型及最佳测量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胡毅;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热变形误差建模及修正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洪涛;坐标测量机误差建模与修正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程文涛;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标定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陈诚;θFXZ型坐标测量机结构分析与驱动系统热误差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高贯斌;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自标定方法与误差补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大林;光学坐标测量机原理研究及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06年

2 王世营;并联坐标测量机测量建模及虚拟样机设计[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3 王春花;柔性坐标测量机的设计和研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周雄辉;柔性坐标测量机的结构设计与精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朱凯歌;便携式坐标测量机无线传输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罗焱;关节式坐标测量机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李航;坐标测量机软件系统开发及几何量评定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鲁娜娜;平行双关节坐标测量机精度分析和标定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刘增启;基于图形驱动技术的坐标测量机测控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丽红;坐标测量机与制造信息化平台数据通讯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06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806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1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