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白光干涉术的测量系统与处理算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7:27

  本文关键词:白光干涉术的测量系统与处理算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光干涉术 微纳米测量系统 纳米标准样板 算法


【摘要】:超精密加工与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微纳米测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接触式测头测量效率较低,对越来越复杂的表面形貌结构难以探测且容易划伤表面。本文以白光干涉术为基本原理,设计完成一整套白光干涉测量仪并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及溯源性分析。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白光干涉系统,其中包括机械支撑结构、光学干涉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运动驱动等。编写了实验测试上位机软件,完善了人机交互软件。2.对白光干涉术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了时域算法,包括插值法、重心法;频域算法,包括傅立叶算法、空间频域法以及白光相移算法。并对各种算法给出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得出每种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特点。3.对测量系统的测量性能及精确度进行了评估,实验说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测量重复性和稳定性。与纳米测量机进行了比对实验,针对比对实验进行了评估,并通过纳米标准物质,纳米标准台阶样板,完成了对该系统测量的溯源性分析。4.针对大尺寸高台阶的样品,提出了变速扫描的方案。该方法能够大大缩短扫描时间,提升扫描效率,同时减少长时间扫描过程中人为或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该扫描方式包括两种,预定义模式和自动对焦模式,预定义模式在扫描前需设定扫描的步距和上、下表面的扫描范围;自动对焦模式,根据自对焦函数自动搜索台阶上、下表面的位置。仅提取有用的上、下表面干涉信息,中间离焦部分快速通过,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效率和精度。
【关键词】:白光干涉术 微纳米测量系统 纳米标准样板 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4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3-14
  • 1.2 超精密器件测量方法14-22
  • 1.2.1 机械触针法14-15
  • 1.2.2 扫描隧道显微法15-17
  • 1.2.3 原子力显微法17-19
  • 1.2.4 激光聚焦法19-21
  • 1.2.5 显微干涉法21-22
  • 1.3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22-24
  • 2 白光干涉信号处理算法24-42
  • 2.1 白光干涉信号光路24-26
  • 2.2 白光干涉信号处理算法26-41
  • 2.2.1 白光干涉信号的数学模型27-29
  • 2.2.2 插值法29
  • 2.2.3 重心法29-30
  • 2.2.4 傅立叶变换法30-32
  • 2.2.5 空间频域法32-36
  • 2.2.6 白光相移干涉法36-40
  • 2.2.7 各种算法比较40-41
  • 2.3 本章小结41-42
  • 3 白光干涉测量系统42-54
  • 3.1 系统的硬件部分42-47
  • 3.1.1 机械支撑及运动部分42-44
  • 3.1.2 照明光源部分44-45
  • 3.1.3 光学干涉部分45-46
  • 3.1.4 图样采集部分46-47
  • 3.2 系统的软件部分47-49
  • 3.3 系统测试49-53
  • 3.3.1 白光光源中心波长的标定49
  • 3.3.2 PZT步距的标定49-50
  • 3.3.3 系统的横向测量范围50
  • 3.3.4 系统的纵向测量范围50-52
  • 3.3.5 系统的横向分辨率52
  • 3.3.6 系统的垂直分辨率52-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4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4-70
  • 4.1 标准样板的测量54-60
  • 4.1.1 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54-55
  • 4.1.2 不确定度分析55-57
  • 4.1.3 比对实验57-60
  • 4.2 实验测量结果60-66
  • 4.2.1 图像预处理60-63
  • 4.2.2 利用白光干涉系统测量不同形貌尺寸的样品63-66
  • 4.3 大尺寸测量方法66-69
  • 4.4 本章小结69-70
  • 5 总结与展望70-72
  • 5.1 工作总结70-71
  • 5.2 本文创新点71
  • 5.3 工作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6
  • 作者简历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正德;;以更实用、可行的模式在汽车制造业中执行测量系统分析[J];汽车与配件;2011年19期

2 徐如;秦会斌;郑梁;;基于探针台的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机电工程;2011年12期

3 高忠华;彭东林;;直线时栅测量系统的误差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3年01期

4 徐国光;;确定测量系统精度的计算与图表法[J];计量技术;1982年06期

5 李书富,孟超;微孔测量系统[J];中国仪器仪表;1995年05期

6 关惠虹;;光纤馈入集成测量系统[J];宁夏电力;2000年S1期

7 张坚;直流风扇的多兼容测速方法及用测量系统分析验证[J];电机电器技术;2001年03期

8 秦政琪,王巍,邹爱丽,曲文成;计算机辅助电子经纬仪测量系统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Newall Ltd.;精确的测量系统[J];现代制造;2004年25期

10 张向阳,顾雷雨,孟卯生,杨苏杭;解决爆炸和测量系统触发同步的一种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婵娟;;浅议如何更准确有效地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A];2007年度中国航空学会计量技术专业委员会计量与质量专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剑;;纸张水分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华陈权;;张力测量系统的研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徐喜庆;梁雪;陈灵华;赵淑霞;赵俊文;;碎屑岩颗粒分布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锋;李跃波;;常规爆炸工程效应试验中测量系统的选择及使用[A];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小虎;周翔;周剑;尚洋;于起峰;;结构位移摄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夏定纯;秦肖臻;;模式剪移动位置精确测量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苏占强;何辅云;朱娟花;;多探头连续管材壁厚的高速测量系统[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兰;;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及其动态性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晁博;刘信信;;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棒位测量系统调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姜丽丽;试飞院建成航迹测量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0年

2 秦炼;构建下一代测试测量系统[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吴玉华;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助力四川测绘[N];中国测绘报;2013年

4 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邓斌 高林;首次市场化应用喜迎开门红[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孙宏;一种新型无线钢水测量系统的试验与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京诚鼎宇自主研发中厚板平面板形测量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7 记者 吴宝成;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测绘报;2011年

8 钟;带钢卷取时的在线卷形测量[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9 钟燕平 桂银生  ;播种机性能检验有了高新装备 [N];中国花卉报;2003年

10 王娅莉;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和计量基标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质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亮星;计量型测量系统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苏日建;信息测量系统及其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小芳;计量值测量系统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谢少锋;测量系统分析与动态不确定度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赵燕;属性值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6 蒋敏兰;测量系统精度损失溯源与预测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省书;激光陀螺捷联姿态路谱测量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朱嘉;基于视觉与触觉集成传感的多坐标组合测量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马双宝;基于熵的信息测量系统建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郭强;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恒海;嵌入式光栅数显测量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国强;便携式发射率测量系统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李高明;相干偏振矩阵测量系统的研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波;测量系统分析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刘颖;基于无线网络的肌电测量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6 苏振强;谐振筒式微质量测量系统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范树海;智能化多功能偏振参数测量系统的研制和改进[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邓建清;基于机器视觉的球面多孔位测量系统[D];四川大学;2004年

9 孙爱东;纵向多极阵列电导式两相流测量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邢静芳;基于浊度法的抗生素效价测量系统的研发[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8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848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