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温环境下微纳米压痕测试平台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1:38

  本文关键词:高温环境下微纳米压痕测试平台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温 微纳米压痕 压痕响应 熔融石英 高温合金


【摘要】: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基于实时采集压头压入样品的载荷和深度,进而从载荷-压深曲线中获取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结合压痕区域材料变形情况,研究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性能及微观组织演化规律,以其测试参数高分辨率、试样制备简单方便,测试参数种类丰富等特点,逐渐成为测试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的主流手段之一。由于一些材料实际服役环境极为复杂,不可避免受到复杂温度场的作用,材料会表现出与常温下迥然不同的性能,常温条件下的微纳米压痕测试获取的材料参数难以表征实际使用性能,开展变温环境特别是高温环境下材料压痕响应测试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工作对于揭示材料高温力学性能和指导材料制备、及其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评述了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分析了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从测试技术与仪器、材料压痕响应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论文在分析研究微纳米压痕测试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以及高温加载/测试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讨论了温度加载对压痕测试的影响,进而开展了基于模块化思想的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装置的设计分析,建立测试平台三维模型,开展了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静力学、动力学和热学仿真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平台整机集成、载荷/位移检测单元标定等工作,并测试分析了室温至1000℃范围内测试平台的温度稳定性,验证了用于拓宽测试装置载荷量程范围的双传感器检测方案的可行性。采用标准硬度块700-800HV50对测试装置进行了压痕测试结果的校准,校准后的测试结果与商业化仪器测试结果相比,硬度测试误差为3.2%,弹性模量测试误差为8.6%,且测试曲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电机加载进行大载荷压痕测试,测试硬度和模量误差率为1.7%和8.5%。利用校准后的测试平台,论文分别针对熔融石英和GH1131高温合金开展了压痕响应的测试研究,结合测试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熔融石英的硬度逐渐降低,而弹性模量呈现上升趋势;GH1131高温合金的硬度和模量均有所降低。
【关键词】:高温 微纳米压痕 压痕响应 熔融石英 高温合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8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6
  • 1.2.1 高温环境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研究现状14-20
  • 1.2.2 高温环境材料压痕响应研究的研究现状20-26
  • 1.3 本文研究内容26-28
  • 第2章 微纳米压痕测试原理与高温压痕测试的关键技术28-40
  • 2.1 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的原理28-33
  • 2.1.1 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的特点28-29
  • 2.1.2 微纳米压痕测试的典型分析方法与经典力学模型29-31
  • 2.1.3 压头主要类型及其相关参数31-33
  • 2.2 精密压入驱动技术33-35
  • 2.2.1 大行程压入驱动方式的实现33-34
  • 2.2.2 小行程精密驱动技术—压电叠堆34-35
  • 2.3 高温压痕测试的关键技术35-37
  • 2.4 测控软件设计分析37-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高温环境微纳米压痕测试装置设计分析40-60
  • 3.1 测试平台整机设计40-44
  • 3.1.1 压痕机械加载模块结构原理设计40-41
  • 3.1.2 温度加载模块的设计与注意事项41-43
  • 3.1.3 测试平台整体结构43-44
  • 3.2 关键机械单元的设计分析44-51
  • 3.2.1 Z轴精密旋转定位平台设计分析44-47
  • 3.2.2 Z轴宏动工作台设计分析47-48
  • 3.2.3 精密驱动单元设计分析48-51
  • 3.3 关键机械部件温度特性分析51-53
  • 3.4 精密检测单元的设计分析53-56
  • 3.4.1 双传感器检测方案的设计53-54
  • 3.4.2 载荷检测模块54-55
  • 3.4.3 位移检测模块55-56
  • 3.5 测试装置三维模型及整机模态分析56-59
  • 3.5.1 测试平台整机三维模型56-57
  • 3.5.2 测试平台整机模态分析57-59
  • 3.6 本章小结59-60
  • 第4章 测试平台调试校准与相关试验60-86
  • 4.1 测试平台整机集成60-61
  • 4.2 精密驱动单元输出特性测定61-66
  • 4.3 温控单元的变温加载性能测试分析66-69
  • 4.3.1 温度加载及保持性测试66-67
  • 4.3.2 交替变温的响应实时性测试67
  • 4.3.3 温度对信号检测波动的影响67-69
  • 4.4 载荷/位移传感器的标定校准69-74
  • 4.4.1 载荷力传感器的标定校准69-73
  • 4.4.2 位移传感器的标定校准73-74
  • 4.5 测试平台的性能测试74-76
  • 4.5.1 原始压痕曲线测试74-75
  • 4.5.2 原始压痕曲线重复性测试75-76
  • 4.6 测试平台的精度校准与修正76-80
  • 4.6.1 测试平台机架柔度校准分析76-77
  • 4.6.2 校准后压痕曲线及其重复性测试分析77-78
  • 4.6.3 电机驱动大载荷压痕校准78-80
  • 4.7 相关材料高温压痕响应研究80-84
  • 4.7.1 熔融石英高温压痕响应研究80-83
  • 4.7.2 GH1131材料高温压痕测试83-84
  • 4.8 本章小结84-86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86-90
  • 5.1 总结86-87
  • 5.2 展望87-90
  • 参考文献90-96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96-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微纳米加工与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简介[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2 朱振宇;傅星;;组合坐标法精确测量微纳米台阶样板高度[J];计测技术;2011年06期

3 李成贵,董申;微纳米表面和表层的完整性评价方法[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0年03期

4 刘贤萍;第一台多功能微纳米级表面特性摩擦显微仪(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3期

5 李战华;郑旭;;微纳米尺度流动实验研究的问题与进展[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3期

6 周亮;姚英学;;两种微纳米硬度测试方法的比较[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7 王宝和;;微纳米颗粒设计的超临界沉析技术(二)[J];通用机械;2006年03期

8 ;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激发水活性,掀起农业新革命[J];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11期

9 金强;;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J];中国水利;2008年04期

10 ;微纳米颗粒包覆复合与整形技术产品推广[J];新材料产业;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雅俊;吴继业;王绪桂;;微纳米卷曲空间的曲率和曲率梯度调制的驱动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李喜德;;基于探针平台的微纳米固体实验检测技术、平台及其关键问题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孙立娟;李喜德;;微纳米焊枪及其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纪强;姜学松;印杰;;结合光刻和反应性相分离技术发展一种简单有效制备微纳米复合图形的方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刘开林;凌惠琴;李明;毛大立;;钴基微纳米针布阵的制备和表征[A];2007年上海市电子电镀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雅俊;;微纳米卷曲空间调制出的驱动力[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王绪桂;殷雅俊;吴继业;黄坤;范钦珊;;平面微纳米曲线与线外粒子的相互作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李钟;仰大勇;刘星;马宏伟;;皱纹技术制备微纳米有序结构[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刘亮;李喜德;;微纳米尺度实验中的夹持方法及其强度分析[A];第三届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殷雅俊;;以史为鉴看曲面微纳米力学的几何化[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通讯员 黄志鹏;微纳米铁粉项目在泰钢投产[N];莱芜日报;2014年

2 郭晓华 王慧敏;微纳米远红外涂层有效降低锅炉能耗[N];科技日报;2014年

3 记者 刘瑞;“五化”治污 再现清透滇池水[N];昆明日报;2010年

4 许琦敏;加速我国微纳米元器件产能[N];文汇报;2007年

5 记者 白毅;微纳米粒子对人体多系统均有不良影响[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记者 林莉君;超润滑实验速度:从蜗牛爬飙至时速90公里[N];科技日报;2013年

7 林莉君;中以科学家实验超润滑速度[N];中国航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英;微纳米GaN衬底模板制备及外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朱婧;对微纳米颗粒的修饰和表征在催化和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陆方;基于季铵化微纳米二氧化硅的竹材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郭超;输电线路玻璃绝缘子微纳米防冰表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张帆;细胞电学及电化学性质研究: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恒震;微纳米气泡特性及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4年

7 干富军;微纳米颗粒动力学演变过程的矩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向军;多元尖晶石铁氧体基微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表征与磁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吉海燕;表面微纳米精细结构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10 娄辉清;液喷纺微纳米纤维的优化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凭杰;缸套—活塞环微造型与微纳米颗粒复合填充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潘习习;微纳米气泡改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机理与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3 陆晖;微纳米曝气氧传质特性及对景观水体修复效果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高飞;微米纤维表面的辐射泄漏与光散射[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雪娇;La_2O_3:Eu~(3+)及La_2O_2S:Eu~(3+)微纳米红色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及荧光性能[D];东北大学;2013年

6 赵哲;微纳米银粉的可控制备与放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周吉宇;生物分子自组装制备微纳米金片[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雪梅;壳聚糖/PHB-PEG嵌段共聚物微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鹏;聚酰亚胺基耐电晕、高导热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气绝缘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李梦尧;微纳米CL-20/NC的静电射流法制备[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60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860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