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光栅刻划机长效主动与被动复合隔振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1:21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光栅刻划机长效主动与被动复合隔振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栅刻划机 衍射光栅 隔振 PID 模糊PID


【摘要】:衍射光栅是光谱仪器中的核心部件,大面积高精度的衍射光栅在许多高精尖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用来制作大面积高精度刻划光栅的刻划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超高精度的设备,被为精密机械之王。光栅刻划机不仅自身结构复杂,其稳定运行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对其精度可造成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其中环境振动对光栅刻划机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环境振动哪怕是很细微的振动都可能造成光栅刻划机的刻划精度,本文将主要从光栅刻划机基座隔振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1)对光栅刻划机所处的环境进行调研,充分调研光栅刻划机实验室及其周围可能存在的振动因素。对各种振动的来源、传播方式、频率大小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隔振策略,对光栅刻划机实验室人员走动产生的振动进行较详细的理论分析。(2)对光栅刻划机进行隔振设计时,着重考虑地基传递进来的振动,由于被动隔振具有诸多优点,而且空气弹簧更是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本文为光栅刻划机的基座尝试了设计单层被动隔振系统和双层隔振系统,为克服隔振系统的低频隔振缺陷,提出在光栅刻划机基座隔振时采用主被动复合隔振的方式。(3)对光栅刻划机基座隔振采用主被动复合隔振的方法,分别采用了PID控制复合隔振以及模糊PID控制复合隔振的方法,经过模拟仿真,采用PID控制复合隔振方法和采用模糊PID复合隔振方法均能较好地隔离低频振动的干扰,弥补了被动隔振的低频隔振缺点,而采用模糊PID控制相比只采用PID控制时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
【关键词】:光栅刻划机 衍射光栅 隔振 PID 模糊PID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TH7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引言14-15
  • 1.2 课题来源15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4 光栅刻划机发展及趋势17-21
  • 1.4.1 光栅刻划机的发展概况17-18
  • 1.4.2 国外光栅刻划机发展现状18-20
  • 1.4.3 国内光栅刻划机发展现状20-21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1-22
  • 第二章 隔振理论及隔振技术22-27
  • 2.1 引言22
  • 2.2 隔振理论概述22-27
  • 2.2.1 被动隔振发展及现状22-24
  • 2.2.2 半主动隔振24-25
  • 2.2.3 主动隔振25-26
  • 2.2.4 作动器简介26
  • 2.2.5 主动控制器简介26-27
  • 第三章 光栅刻划机环境振动来源分析27-33
  • 3.1 引言27
  • 3.2 振动基本理论27-29
  • 3.3 光栅刻划机环境振动因素29-30
  • 3.4 人员走动引起的振动分析30-31
  • 3.5 振动因素分类31
  • 3.6 光栅刻划机环境振动传递路径及隔振策略31-33
  • 第四章 光栅刻划机基座被动隔振研究33-44
  • 4.1 光栅刻划机基座被动隔振方案33-35
  • 4.2 光栅刻划机基座单自由度隔振研究35-39
  • 4.3 光栅刻划机基座双层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39-44
  • 4.3.1 光栅刻划机基座隔振系统参数确定40-41
  • 4.3.2 双层被动隔振仿真结果及分析41-44
  • 第五章 光栅刻划机基座主被动复合隔振方法研究44-62
  • 5.1 作动器和作动器的选择44-45
  • 5.1.1 超磁致伸缩作动器44-45
  • 5.2 基于传统PID主动控制隔振控制器设计45-46
  • 5.2.1 PID基本理论45-46
  • 5.2.2 PID参数整定46
  • 5.3 光栅刻划机单层PID主动控制隔振研究46-51
  • 5.3.1 光栅刻划机单层PID主动控制模型的建立46-47
  • 5.3.2 光栅刻划机单层PID主动控制仿真及结果分析47-51
  • 5.4 双层隔振系统PID控制主动隔振方法应用51-56
  • 5.4.1 双层隔振系统作动器安装位置方式选择51-52
  • 5.4.2 光栅刻划机复合隔振的动力学模型及仿真框图搭建52-54
  • 5.4.3 双层隔振系统PID控制复合隔振方法仿真及结果分析54-56
  • 5.5 模糊PID控制复合隔振方法研究56-62
  • 5.5.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57-58
  • 5.5.2 基于模糊理论自适应PID控制复合隔振仿真58-6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6.1 论文总结62
  • 6.2 研究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玉恒;螺旋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及发泡聚氨脂隔振技术研讨会在京、沪举行[J];振动与冲击;2001年04期

2 吕玉恒;螺旋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及发泡聚氨脂隔振技术研讨会在京沪举行[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年06期

3 吕玉恒;螺旋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及发泡聚氨脂隔振技术研讨会在京沪举行[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年06期

4 吕玉恒;螺旋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及发泡聚氨脂隔振技术研讨会在京沪举行[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5 徐缨;谈志春;;大型风机隔振基础的动力分析及其设计方案[J];石油化工设计;2005年01期

6 庄表中;杜锦才;;屋顶上安装制热、制冷空调机组的隔振技术[J];振动与冲击;2006年04期

7 苏荣华;彭晨宇;丁文文;;设计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的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8 卢智成;朱全军;程永峰;;隔振(震)技术在电力设施中的应用及前景[J];电力建设;2009年06期

9 钟民军;胡世峰;史铁林;何其伟;;多步预测自校正控制算法在混合隔振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年10期

10 刘敬伟;;隔振技术在冲压线上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立;;浮筏隔振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与发展[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2 郑钢铁;;空间飞行器隔振与振动抑制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峰;许树浩;俞孟萨;;桁架式浮筏隔振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庆俊;王晓雷;;主被动一体化八作动器隔振平台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涌;胡永力;;空间探测精密载荷隔振技术的发展现状[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6 高红伟;姚勇;褚云鹏;;采用隔振技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A];2014年全国建筑物鉴定与病害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杨国泰;何成宏;揭小平;;锤与曲柄压机的直接隔振[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张旭辉;付永领;刘永光;;基于约束权函数的FxLMS算法的自适应有源隔振技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高东;于随然;李朝旭;;机载真空管类器件一支架系统隔振分析[A];2005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爱中;张兰春;;弹簧隔振技术应用于汽轮发电机基础探讨[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管晶晶;北京市劳保所:自主创新支撑首都重大工程[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陈娟 通讯员 陈友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隔振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桂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业伟;基于非概率可靠性理论的航天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李锐;基于磁流变液悬置的发动机隔振方法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王晓雷;气动隔振器及八作动器隔振平台控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梁鲁;减振隔振与整星及全箭动态特性相互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强;多子系统双层隔振实验台设计及惯性参数识别[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底复煈;基于气动肌肉并联隔振系统建模及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郑小龙;冲床模高计数器及其隔振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4 富佳;位姿解耦型五维混联隔振平台振动建模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彭银双;封闭差动轮系行星架隔振分析与振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陆家悦;舰载隔振平台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徐建;汽轮发电机弹簧隔振基础的减震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8 聂高法;新型准零刚度隔振平台减振机理及动力学性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9 张鑫;星箭隔振适配器参数特性分析与隔振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王保励;一类几何非线性准零刚度系统的隔振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87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887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