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边缘切趾显微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4:07

  本文关键词:边缘切趾显微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显微成像 边缘切趾 信息混叠 对比度


【摘要】:宽场显微镜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在表面形貌测量、生物医学检测、地质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但这种方法的成像对比度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在需要更清晰成像的场合下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文在宽场显微镜和共焦扫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时获得较高的成像对比度和速度的边缘切趾方法。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边缘切趾显微技术,建立了该系统的成像模型,并通过在照明和探测系统加入两个光学刀口对光束进行边缘切趾,从而降低成像信息混叠而提高成像对比度;在明确两个光学刀口的作用后对成像系统进行简化处理,并通过理论推导从原理上比较了该方法与宽场显微的成像信息混叠率,得出了前者具有更小的成像信息混叠的结论。其次,采用线扫描方式实现边缘切趾系统的成像整合,并通过对比阶跃强度分布样品在不同时刻下的成像结果,阐述了边缘切趾系统的扫描成像过程;对三线条样品进行仿真计算并考察了不同探测位置对成像结果的影响,推断出可以获得最高对比度的探测区间为靠近过渡带中心偏向暗场侧;再通过对仿真过程中加入不同分贝的高斯白噪声分析对比成像结果,并判断出该成像系统可以在10dB功率的噪声下仍能保持约20%的成像对比度,从而证明了该方法对噪声干扰的稳定性。最后,搭建实验光路并对分辨率版上的228lp/mm进行成像与分析,通过提取不同探测位置的数据比较成像结果,得出在靠近暗场且距离过渡带中心7.5?m处探测可获得最高38.94%对比度的图像,与同样条件下宽场显微镜的对比度相比提高了1.77倍。
【关键词】:显微成像 边缘切趾 信息混叠 对比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8-9
  • 1.2 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研究现状9-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宽场显微成像基础理论16-22
  • 2.1 引言16
  • 2.2 透镜的菲涅尔衍射模型与点扩散函数的推导16-19
  • 2.3 宽场显微镜的成像函数与分辨率分析19
  • 2.4 根据成像信息混叠程度表征横向分辨率19-21
  • 2.5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边缘切趾成像模型分析22-36
  • 3.1 引言22
  • 3.2 边缘切趾显微方法概述22-23
  • 3.3 边缘切趾方法的成像模型23-29
  • 3.3.1 半视场照明的强度分布与函数表示23-25
  • 3.3.2 中间像面光强分布25-26
  • 3.3.3 探测刀口函数与二次成像函数26-27
  • 3.3.4 边缘切趾系统的简化27-29
  • 3.4 边缘切趾提高成像质量的原理分析29-35
  • 3.4.1 边缘切趾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分析29-31
  • 3.4.2 半视场照明下的成像信息混叠分析31-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边缘切趾扫描成像分析36-49
  • 4.1 引言36
  • 4.2 边缘切趾扫描方式简述36-37
  • 4.3 阶跃强度分布样品一维扫描分析37-43
  • 4.3.1 阶跃强度分布样品线扫描成像37-40
  • 4.3.2 探测器横向位置对扫描成像结果的影响分析40-42
  • 4.3.3 边缘切趾与宽场成像结果对比42-43
  • 4.4 三线对样品边缘切趾扫描成像43-48
  • 4.4.1 探测位置对边缘切趾成像结果的影响分析43-46
  • 4.4.2 宽场成像与边缘切趾成像的仿真结果比较46-47
  • 4.4.3 噪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研究47-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边缘切趾成像系统的实现与实验验证49-55
  • 5.1 引言49
  • 5.2 边缘切趾成像系统的设计与搭建49-50
  • 5.3 分辨率版成像结果分析50-54
  • 5.3.1 探测器横向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50-53
  • 5.3.2 宽场与边缘切趾法的成像结果对比53-54
  • 5.4 本章小结54-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黎明;;多路声音实时混叠的实现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2期

2 汪源源,王威琪;脉冲Doppler系统中混叠现象的克服和测速最大值的提高[J];应用声学;1994年03期

3 路文梅;电力参数实时采集中混叠误差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8年03期

4 王静;徐丽燕;夏德深;;斜采样技术的混叠分析及分辨率计算[J];电子学报;2012年05期

5 刘雅琳;上官博;徐自力;;抗混叠时频域融合算法及在叶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06期

6 蔡金燕;杜敏杰;;多分类SVDD混叠域识别新方法与故障诊断应用[J];航天控制;2012年06期

7 肖照林;王庆;周果清;杨恒;;针对光场图像的多尺度抗混叠绘制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4年07期

8 汤宝平;董绍江;马靖华;;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EMD模态混叠消除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2年07期

9 于龙龙;赖涛;赵拥军;陈建宏;;SAR图像边缘混叠现象研究[J];信号处理;2013年01期

10 张科科,乌崇德,傅丹鹰;采样式成像系统中混叠影响的初步研究[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代志;钱昌松;吴晓露;李夕海;刘志刚;;经验模态分解中模态混叠的若干问题探讨[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廷芳;葛曼玲;;运用变密度的k空间轨迹来减少混叠伪像[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钱新;资小林;邱宝象;;一种消除EMD中模态混叠的经验方法[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4 蒋国军;;过采样模数转换器抗混叠滤波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庞利会;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数字通信信号分离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伟;置换混叠图像的盲分离及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黄秀轩;混叠语音的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金炎;最大长序列对生理系统非线性成分混叠问题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丽梅;基于谐波和波束混叠理论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3 王源;边缘切趾显微技术基础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黄小霞;抗混叠移不变Contourlet变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5 陈长升;基于小波变换抗混叠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D];五邑大学;2008年

6 王超;抗混叠Contourlet滤波器组的设计分析及其在MRI图像压缩感知重构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晓斌;HHT中EMD方法正交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彩华;带噪混叠语音信号盲分离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伟;欠定混叠语音信号盲分离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9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909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