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源的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源的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外差干涉测量系统已在超精密加工和测量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测量结果精度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影响外差干涉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光学非线性误差和环境误差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多普勒效应和外差干涉法阐述了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并对系统的总误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系统总误差为44.7388nm。(2)分析了影响外差干涉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精度的多种因素,包括激光源波长的不稳定、光学元器件的非理想特性、环境误差、安装误差等,建立了偏振分光镜(PBS)的非理想特性与系统光学非线性误差之间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了由外界环境的温度、压强和相对湿度等引起的空气折射率变化对系统测量误差的影响,为抑制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误差提供了理论支持。(3)针对系统的光学非线性误差,提出了两种抑制方法。一种根据光学倍程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四倍程双频激光干涉仪,并在实验系统中进行验证,该方法可将系统测量误差减小到32.28nm。一种根据相位补偿法添加四分之一波片和偏振片并旋转偏振片,该方法可将系统测量误差减小至22.45nm。(4)针对相位补偿后的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环境误差,测量在外界环境不同温度下系统的测量误差,分析环境温度对系统测量结果的影响,与理论仿真相结合得出系统的最佳运行外界温度条件,对测量环境的空气折射率进行修正,从而减小由空气折射率变化引起的系统测量误差。
【关键词】:外差干涉 光学非线性误差 环境误差 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4.3;O436.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25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4-15
- 1.2 国内外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的研究现状15-23
- 1.2.1 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发展15-17
- 1.2.2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主要误差17-19
- 1.2.3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19-23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3-25
- 2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25-33
- 2.1 系统的组成结构25-26
- 2.2 系统的测量原理26-31
- 2.2.1 光的干涉26-27
- 2.2.2 多普勒效应27-28
- 2.2.3 外差干涉法28-31
- 2.3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应用31-32
- 2.4 小结32-33
- 3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误差测量与分析33-54
- 3.1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误差测量33-37
- 3.1.1 系统误差的测量33-34
- 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34-37
- 3.2 激光源波长的不稳定37-38
- 3.3 光学元器件的非理想特性38-44
- 3.3.1 偏振分光镜的漏光和混频39-43
- 3.3.2 偏振分光镜的安装误差43-44
- 3.4 外界环境误差44-47
- 3.4.1 空气折射率的影响45-47
- 3.4.2 被测物体材料热膨胀的影响47
- 3.5 死程误差47-49
- 3.6 阿贝误差49-51
- 3.7 余弦误差51-52
- 3.8 系统误差评定52-53
- 3.9 小结53-54
- 4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的抑制54-68
- 4.1 光学倍程法54-57
- 4.1.1 光学倍程原理54
- 4.1.2 四倍程双频激光干涉仪54-57
- 4.2 相位补偿法57-62
- 4.2.1 琼斯矩阵法57-58
- 4.2.2 四分之一波片58
- 4.2.3 偏振片58-60
- 4.2.4 相位补偿60-62
- 4.3 外界环境温度补偿62-67
- 4.3.1 不同环境温度下系统的误差测量63-65
- 4.3.2 对系统测量结果进行温度补偿65-67
- 4.4 补偿前后系统的误差对比67
- 4.5 小结67-68
- 5 总结与展望68-70
- 5.1 论文总结68
- 5.2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作者简历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绍梅,段发阶,叶声华;光纤干涉测量零位系统的设计[J];光电子·激光;1998年05期
2 丁浩,赵浩,瞿荣辉,方祖捷;微机械运动的光纤干涉测量[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7年05期
3 大XZ喜弘 ,唐义全,张仲明;以功能型传感器为核心的光纤干涉测量[J];光学技术;1987年04期
4 李增元,庞勇,陈尔学;ERS SAR干涉测量技术用于区域尺度森林制图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4期
5 王正明,徐家岩;恒星光学干涉测量[J];天文学进展;1987年04期
6 龚芳;陆兆海;;微型计算机在干涉测量中的应用[J];应用光学;1986年05期
7 尚平;夏豪杰;费业泰;;衍射式光栅干涉测量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J];光学技术;2011年03期
8 梁存任;曾琪明;崔喜爱;焦健;;Envisat ASAR ScanSAR-Stripmap干涉测量研究[J];遥感学报;2011年04期
9 陈小英,洪峻;极化SAR干涉测量模拟研究[J];遥感学报;2002年06期
10 王超,张红,刘智,陈锁忠,闾国年;苏州地区地面沉降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监测[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王焱;黄佐华;;位相物体干涉测量与扫描成像系统改进[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2 左芬;陈磊;;移相干涉测量中的抗振技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谌华;张云华;姜景山;;SAR干涉测量中高相干性散射体监测理论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4 赵智亮;夏伯才;陈立华;淳于永昕;张志华;郑万国;;相移干涉测量中的相移误差自适应修正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郑德锋;王向朝;;一种新型纳弧度分辨率角位移干涉测量仪[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李黎;曾亮;陈怀艳;唐歌实;邵华;周率;陈略;曹芸;;连线干涉测量系统链路时延标定及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略;唐歌实;陈明;侯孝民;李黎;邵华;;一种连线干涉测量信号处理方法及实验验证[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黎;曾亮;唐歌实;邵华;周率;陈略;曹芸;;连线干涉测量系统链路时延标定及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国田;廖昌荣;黄尚廉;张亮;蒋合伦;杨兴;;抗干扰型SPM-LD实时面形干涉测量仪[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谢伟明;吴运刚;杨建军;;三维密度场干涉测量研究[A];流动显示’2002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左芬;同步移相干涉测量的抗振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马龙;白光扫描干涉测量方法与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韦海军;星载SAR干涉测量DEM精度提高数据处理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苏志德;高精度干涉测量随机移相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蒋廷臣;星载宽幅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徐建程;相位干涉测量的信息理论分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7 李爱国;基于时序差分干涉测量的黄土沟壑矿区地表沉降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昊昊;基于频率扫描的绝对距离干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亚睿;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主要误差源的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3 陈小英;极化SAR干涉测量地形参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4 马森;基于光线扫描的纳米表面三维干涉测量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祥;地基SFCW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陈素华;稀疏干涉测量的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方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5年
7 许静;剪切干涉测量光学元件的波前重建方法及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姜江;D-InSAR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9 张珂;ENVISAT ScanSAR干涉数据处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杨金霖;波长调制式绝对距离干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1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93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