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量热仪的研制
本文关键词:微尺度量热仪的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火灾 可燃性 裂解燃烧 量热仪 氧气浓度 LabVIEW
【摘要】:火灾在各类灾害中是发生频率很高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危害极大,因此材料的燃烧性能研究是消防、阻燃材料和高校等研究单位的重要课题。本文描述了一种评估毫克级样品可燃性的方法,并依据标准ASTM D7309-13《微裂解燃烧量热法测定法测定塑料和其它实心材料燃烧性能的实验方法》开发了微尺度下的裂解燃烧量热仪。该仪器分别再现了在无火焰可控升温作用下固体试样的热解过程以及试样裂解后产生的气体在高温下的无焰氧化燃烧的气相过程。从规模上看,该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微尺度阻燃测试设备领域的空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研究背景,阐述了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原理及待测量参数的相关理论模型,为该仪器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完成了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反应炉结构、试样称重与加载系统、温度控制系统、配气系统与气体预处理系统等。再次,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专用数据采集板设计和温度信息采集等。然后,完成了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的上位机应用程序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测试、氧传感器校准、实验前准备及丌始试验等各个模块,界面友好且便于操作。最后,对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进行整体设备调试,并比较了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测量参数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仪器基本满足标准要求,并与极限氧指数仪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火灾 可燃性 裂解燃烧 量热仪 氧气浓度 LabVIEW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1-13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3
- 1.4 本章小结13-14
- 第二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原理和方法14-18
- 2.1 裂解燃烧原理14
- 2.2 微裂解燃烧试验方法测试参数的理论模型14-17
- 2.3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操作方法17
- 2.4 本章小结17-18
- 第三章 微尺度量热仪总体设计18-27
- 3.1 反应炉设计18-21
- 3.1.1 反应炉加热材料19
- 3.1.2 电阻丝材料19
- 3.1.3 保温材料19-20
- 3.1.4 反应炉体尺寸设计20-21
- 3.1.5 电阻丝功率计算21
- 3.2 试样称重与加载系统21-22
- 3.2.1 高精密微量电子天平21
- 3.2.2 样品加载系统21-22
- 3.3 温度控制系统22-23
- 3.3.1 测温传感器22
- 3.3.2 温度控制算法22
- 3.3.3 温度控制器选择22-23
- 3.4 配气系统23-25
- 3.4.1 气源选择23
- 3.4.2 质量流量控制器选择23-25
- 3.4.3 微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25
- 3.5 气体预处理系统25
- 3.6 本章小结25-27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27-38
- 4.1 专用数据采集板27-34
- 4.1.1 总体硬件架构设计27-28
- 4.1.2 采集板主控制单元28-29
- 4.1.3 采集板电源与转换基准源模块29-31
- 4.1.4 模拟量输入与转换(A/D)模块31-33
- 4.1.5 数模转换与输出(D/A)模块33
- 4.1.6 RS-485通信模块33-34
- 4.2 相关传感器选择设计34-36
- 4.2.1 N_2、O_2流量传感器34
- 4.2.2 混合气体流量传感器34
- 4.2.3 氧传感器选择34-36
- 4.3 裂解室温度测量36-37
- 4.3.1 AIBus通信协议36-37
- 4.3.2 AIBus通信指令编写37
- 4.4 本章小结37-38
- 第五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软件设计38-48
- 5.1 虚拟仪器38-39
- 5.1.1 虚拟仪器的概念38
- 5.1.2 虚拟仪器的结构38
- 5.1.3 虚拟仪器的硬件38-39
- 5.1.4 虚拟仪器的软件39
- 5.1.5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39
- 5.2 LabVIEW 2011软件平台39-40
- 5.2.1 LabVIEW概念39-40
- 5.2.2 LabVIEW的功能与特点40
- 5.3 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40
- 5.3.1 总体框架40
- 5.3.2 LabVIEW程序逻辑设计40
- 5.4 LabVIEW程序功能模块设计40-47
- 5.4.1 串口通信检测模块40
- 5.4.2 氧传感器校准模块40-42
- 5.4.3 实验准备模块42-43
- 5.4.4 实验开始模块43-47
- 5.5 本章小结47-48
- 第六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测试48-54
- 6.1 反应炉升温实验48-49
- 6.1.1 裂解室升温测试48-49
- 6.1.2 燃烧室恒温测试49
- 6.2 配气测试49-50
- 6.3 系统气密性测试50
- 6.4 样品测试50-51
- 6.5 设备重复性测试51-52
- 6.6 仪器测量精度测试与分析52-53
- 6.6.1 标准试样测试52
- 6.6.2 测试结果分析52-53
- 6.7 本章小结53-54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4-55
- 7.1 总结54
- 7.2 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福民;董伟;;局域非平衡条件下微尺度超常传热特性及研究进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陈玉凤;刘尧;王培吉;;微尺度传热学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陶然,权晓波,徐建中;微尺度流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4 何琼;赵黛青;汪小憨;蒋利桥;杨卫斌;;喷管内传递特性对微尺度扩散火焰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5 刘冬,彭晓峰,王补宣;微尺度沸腾的团聚过程分析与压力扰动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1期
6 陈俊杰;王谦;;微尺度催化燃烧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8年11期
7 金文;张鸿雁;;微尺度内流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3期
8 唐桂华;王斐斐;毕成;陶文铨;;微尺度电渗混合强化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9 周俊虎;汪洋;杨卫娟;刘建忠;王智化;岑可法;;不同外部风温对微尺度火焰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1期
10 徐红玉,张元冲,宋亚勤,卢秉恒,陈殿云;脉冲激光加热薄膜微尺度热传递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喜德;;微尺度实验力学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魏悦广;;微尺度力学与有限元方法[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杨燕;李喜德;;基于光学探针平台的微尺度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黄正兴;唐祯安;张红霞;沈玉秀;王庭峰;;微尺度热传导现象及其研究状况[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振环;;微尺度下材料的损伤机制及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冯蕾蕾;高原文;;考虑界面热阻效应的夹杂复合材料的微尺度热传导[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福元;张杰;王岩峰;行飞;;海面局部图像微尺度波谱计算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尤学一;郑湘君;李丹;;微尺度间距平行平板间的流动稳定性问题[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骆广生;陈桂光;徐建鸿;汪家鼎;;微尺度混合—颗粒材料制备的新技术[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舒思齐;魏悦广;;智能微尺度力学的研究[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刘爱华;成才沃土如何形成[N];光明日报;2014年
2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将成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3 通讯员 蒋家平;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何以成为“创新熔炉”[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记者 薛冬、齐芳 通讯员 胡胜友;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进入实质阶段[N];光明日报;2003年
5 陈敬农 通讯员 胡胜友;中科大打造微尺度物质科学实验室[N];科技日报;2004年
6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胡胜友、王晓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N];光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杨晨光;中科大交叉培养少年班大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飞飞;基于晶格玻尔兹曼方法的微尺度流动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付婷;金属表面微/纳结构设计制造及传质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温雪龙;微尺度磨削机理及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余晓美;非线性对流扩散系统和微尺度流动的介观数值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先锋;微尺度流动及强化混合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尹莉;微尺度下结构的静动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布文峰;表面下微尺度热结构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祁志国;微尺度气体流动与传热的直接Monte Carlo方法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徐洁;微尺度器件及旋转干气密封微间隙内流体流动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杰;激光微尺度弯曲工艺数值模拟及其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可可;微尺度量热仪的研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崔万新;微尺度热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韩怡f ;静止流场环境中微尺度物体的输运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刘艳艳;微尺度及宏尺度流场的数值研究及结构改进[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丁维;微尺度磨削加工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侯永发;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及层板发汗单元温度场的计算[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彭程;微尺度气体流动的离散速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冯萍;基于分子运动模拟的二维微尺度流动数值计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谭宁;界面微尺度热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张青;氧化铜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制备及在微尺度通道太阳能集热器上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3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95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