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力映射解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 六维力传感器 并联结构 柔度矩阵 刚度建模 力映射 出处:《机械工程学报》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由柔性铰链构成的柔性并联Stewart平台六维力传感器弹性体结构,提出一种可用于柔性一体式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六维外力与各柔性测力分支拉/压力间的精确力映射解析建模方法。基于虚功原理和几何相容条件并根据柔性铰链空间形式的柔度矩阵,构建传感器柔性串联支路末端的柔度矩阵和传感器的整体刚度矩阵。推导得到六维外力与传感器柔性分支杆所受轴向拉/压力间的解析映射关系。通过具体算例和传感器的有限元模型,对上述理论推导过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值与仿真值基本吻合,最大误差在7%以内,从而说明了所提出的力映射解析方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并为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的尺寸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flexible parallel Stewart platform is composed of flexible hinge and the elastomer structure of six-axis force senso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accurate force mapping between a flexible integrated parallel six-axis force sensor and the tension / pressure branch of each flexible force measuring branch. Based on the virtual work principle and geometric compatibility conditi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flexible hing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force mapping between the six dimensional external force and each flexible force branch / pressure.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flexibility matrix. The flexibility matrix at the end of the flexible series branch of the sensor and the overall stiffness matrix of the sensor are constructed. The analytical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nal force of six dimensions and the axial tension / pressure of the flexible branch rod of the sensor is derived. An example is given.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enso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value, and the maximum error is less than 7%,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ethod of force mapping has a high accuracy. It also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imensio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flexible parallel six-axis force sensor.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省并联机器人与机电系统实验室;先进锻压成形技术与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郑州工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5459,51305383)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5203165)资助项目
【分类号】:TP212
【正文快照】: 0前言1随着探月工程、空间遥感、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技术的不断深化和成熟,对精密测量仪器的需求在增加的同时,对其精度也提出了严苛要求。六维力传感器以其能精确感知和测量空间维度的力/力矩信息而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多分力传感技术研究的热点话题[1-4],其应用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涛;;0.04级精密力传感器[J];仪器仪表通讯;1973年02期
2 高建树;机电误差互补法在力传感器中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0年04期
3 程卫东,董永贵,冯冠平;石英谐振力传感器加载机构理论及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程卫东 ,董永贵,冯冠平;石英谐振力传感器加载机构理论及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朱超甫,李元,陈虎平,宋惠改;多个力传感器的共同测试技术[J];传感器世界;2001年05期
6 沈久珩;大力测量技术的新进展——附着式超轻型大力传感器[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10期
7 张小龙,张为公;轮力传感器及其在汽车道路试验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01期
8 王志刚,李振加,曲国军;一种新型轨道二维力传感器的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尹瑞多,王宣银,程佳,李强;广义六维力传感器的特点及研究和应用状况[J];液压与气动;2005年10期
10 刘建华;周思跃;;虚拟指尖力传感器的建模与实现[J];机电工程;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久珩;;大力测量技术的新进展——附着式大力传感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高建树;;机电误差互补法在力传感器中的应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敏;申飞;;一种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标定方法[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4 闫荣格;杨庆新;樊长在;陈海燕;刘福贵;;超磁致伸缩力传感器的研究[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5 陈乐;宋爱国;;三维力传感器的设计[A];2008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赵玉虎;林明;张鸣雷;蒲浩;吴文凯;;力传感器在离心机平衡检测与保护系统中的应用[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叶璇;李喜德;;变刚度后屈曲式微力传感器的数值模拟与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刘意杨;王越超;于鹏;席宁;董再励;;亚μN微力传感器信号处理及标定方法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8年
9 汪恩清;丁世敬;;YML型锚索力传感器环境防护技术[A];1998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崔岩;佟建华;董维杰;王立鼎;;基于硅基PZT微力传感器标定系统的初步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延治;大量程柔性铰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系统研制[D];燕山大学;2009年
2 张景柱;特种六分力传感器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姚建涛;大量程并联式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王志军;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李映君;新型轴用并联压电式六维大力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现朝;Stewart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真真;平面并联柔铰三维力传感器研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崔朋肖;容错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孙立广;新型六维力传感器标定台系统建模与误差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东;集成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测量原理与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董跃龙;六维力传感器动态解耦方法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6 王耀弘;新型六维力传感器的计量测试技术与量值溯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玉钦;压电式六维大力传感器的并联分载原理研究及其结构设计[D];济南大学;2015年
8 陈丹凤;面向空间作业的多维力传感器设计及标定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佩;基于无线传输的车轮力传感器嵌入式采集系统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史政;无力传感器智能助力轮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3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7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