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3-PPSR柔性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0 06:36

  本文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阻抗控制 自适应控制 力控制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3-PPSR并联机器人加入大长径比柔性铰链和与外界环境接触产生形变的问题,在控制端提出了基于位置阻抗控制的主动柔顺控制策略。该方法在柔性并联机器人与外界环境对象的等效作用模型和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模型基础上,引入外界环境作用力和结合系统的力跟踪模型,通过调整初始参考位置控制模型的稳态误差实现基于位置的外力跟踪控制。采用Lyapunov稳定模型和能量方程,在未知环境变量条件下通过力偏差直接控制目标位置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实现自适应的力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位置的外力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05N,应用自适应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1N,3-PPSR柔性并联机器人的末端的接触力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Abstract]:For 3-PPSR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large aspect ratio flexure hinges and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the deformation is caused. An active compliance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position impedance control is proposed at the control end, which is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action model between the flexible parallel robot and the external object and the position based impedance control model. The external force tracking control based on position is realized by adjusting the steady-state error of the initial reference position control model by introducing the external force and the force tracking model of the system. The Lyapunov stability model and energy equation are adopted. The adaptive force control is realized by the adaptive control system which directly controls the position of the targ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know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ernal force control precision based on position can reach 卤0.05N, and the contact force control precision of the end of the flexible parallel robot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adaptive control precision.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method are verifie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21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SKLRS201602C)
【分类号】:TP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善增;朱真才;王洪欣;訾斌;;柔性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栾玉亮;荣伟彬;吴方勇;孙立宁;;3-PPSR柔性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周中喜;张志安;盛娟红;;基于DSP的柔索驱动并联机构控制系统[J];兵工自动化;2016年06期

3 谢海岐;黄学通;盛敏;朱国良;;舞台3D飞行机构控制技术探讨[J];演艺科技;2014年11期

4 栾玉亮;荣伟彬;孙立宁;;基于有限元方法的3-PPSR大长径比柔性并联机器人刚度模型分析[J];机器人;2014年06期

5 颜兵兵;刘秀民;解明强;殷宝麟;;3-U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年06期

6 陈小岗;孙宇;刘远伟;;一种4索并联机构的位置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7 张健;陈文家;赵兰磊;;基于ADAMS的一种风洞试验平台刚柔混合多体建模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1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訾斌;朱真才;杜敬利;;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年09期

2 汪选要;曹毅;黄真;;并联柔索牵引机构的运动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年03期

3 李志鹏;郭艳玲;;基于柔体动力学分析的平面并联机器人结构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06年07期

4 隋春平;赵明扬;;3自由度并联柔索驱动变刚度操作臂的刚度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5 刘磊;麦云飞;;柔性并联吊机设计建模控制方面的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6年02期

6 段学超;仇原鹰;段宝岩;;大射电望远镜精调Stewart平台结构刚度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7 郑亚青;刘雄伟;;绳牵引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优化[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12期

8 罗继曼,蔡光起,孙光复,姚鹏;新型3-TPS并联机器人考虑弹性力学的动力学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10期

9 孙立宁,董为,杜志江;基于几何非线性方法的大行程柔性并联机器人位置解[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10 丁希仑,Selig John Mark,戴建生;具有空间复合变形构件的机械系统分析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3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7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8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泉;3-PRR柔性并联机构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及主动振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9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