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载荷自平衡控制系统
本文选题:时变负载 + 自平衡 ; 参考:《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为解决常规PID控制难以在具有时变负载的自平衡系统中实时、精确调节负载的变化,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BP神经网络,将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进一步提高,并将算法应用到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中,对二轮平衡车进行动力学建模,介绍系统的结构、原理与实验方法,搭建二轮平衡车实验平台进行了施加突变负载情况下的试验验证。利用二轮平衡车实验平台车身上的姿态传感器得到车体倾斜输出角度,对比施加突变负载前后以及神经网络优化前后的车体倾斜输出角度变化。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PSO)优化BP神经网络技术能够满足变负载二轮自平衡车控制的要求,实现了自平衡车的动态自平衡,提高了抗干扰能力,验证了优化算法在自平衡、抗外部干扰和缩短调整时间上的优势。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is difficult to adjust the change of load in real-time and accurately in a self-balancing system with time-varying load,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B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The convergence speed of the neural network is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two-wheel balancing vehicle. The dynamic modeling of the two-wheel balancing vehicl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of the system are introduced.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two-wheel balancing vehicle was built and tes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dden load. The tilting output angle of the vehicle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attitude sensor of the vehicle on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the two-wheel balancing vehicle. The angle of the tilting output of the car body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dden load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neural network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O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BP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can meet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variable load two-wheel self-balancing vehicle, realize the dynamic self-balancing of the self-balancing vehicle, improve the anti-jamming ability, and verify that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self-balancing. The advantage of resisting external interference and shortening adjustment time.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分类号】:TP13;TP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云中客;新的神经网络来自于仿生学[J];物理;2001年10期
2 唐春明,高协平;进化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10期
3 李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炭调运优化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程科,王士同,杨静宇;新型模糊形态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21期
5 王凡,孟立凡;关于使用神经网络推定操作者疲劳的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6 周丽晖;从统计角度看神经网络[J];统计教育;2005年06期
7 赵奇 ,刘开第 ,庞彦军;灰色补偿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14期
8 袁婷;;神经网络在股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6年05期
9 尚晋;杨有;;从神经网络的过去谈科学发展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杨钟瑾;;神经网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春玉;;基于泛集的神经网络的混沌性[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周树德;王岩;孙增圻;孙富春;;量子神经网络[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罗山;张琳;范文新;;基于神经网络和简单规划的识别融合算法[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郭爱克;马尽文;丁康;;序言(二)[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钟义信;;知识论:神经网络的新机遇——纪念中国神经网络10周年[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许进;保铮;;神经网络与图论[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金龙;朱诗武;赵成志;陈宁;;数值预报产品的神经网络释用预报应用[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唐墨;王科俊;;自发展神经网络的混沌特性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七分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9 张广远;万强;曹海源;田方涛;;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董卫军;蔡美峰;张永华;;利用神经网络确定生产矿山的合理规模[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孙刚;“神经网络”:打开复杂工艺“黑箱”[N];解放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美用DNA制造出首个人造神经网络[N];科技日报;2011年
3 刘力;我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电子报;2001年
4 木公;有界微分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新时代[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范毅波 张旭军;带上望远镜上路[N];网络世界;2005年
6 韩竞;BP系列平板型变频器适合国内生产环境[N];中国纺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华;神经网络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李素芳;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线通信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石艳超;忆阻神经网络的混沌性及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新迎;基于随机映射神经网络的多元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付爱民;极速学习机的训练残差、稳定性及泛化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辉;基于粒计算的神经网络及集成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张海军;基于云计算的神经网络并行实现及其学习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陈辉;多维超精密定位系统建模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胡文凭;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口语发音检测与错误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李晓刚;基于神经网络的码垛机器人视觉位姿测量及伺服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文静;基于改进型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系统预测及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慧芳;基于忆阻器的涡卷混沌系统及其电路仿真[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彦至;神经网络降维算法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董哲康;基于忆阻器的组合电路及神经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志杰;基于神经网络的上证指数预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少吉;基于神经网络血压预测研究与系统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韬;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稳定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5年
8 胡婷;改进QGA-BP模型及其在弥苴河总氮量预测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俊辉;基于数据清洗方法的河道水位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菊;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批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67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86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