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综合报警平台设计
本文选题:综合报警 + MSP430 ; 参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现代加速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长期稳定而安全的运行才能保证加速器的正常工作和供束。由于设备众多,故障在所难免,因此,对这些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检测与报警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加速器运行期间,如何将这些设备出现的故障报警信息及时有效的通知值班人员,并及时得到处理解决,进而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由ECR离子源、SFC注入器、SSC回旋加速器、CSR冷却储存环等主要设施组成。在现有加速器装置上已经提供了分离的如漏水监测、水位水压监测、磁铁温度检测、动力线感温报警等系统。在加速器运行期间,由于加速器值班人员的主要专注焦点在于束流关系密切的磁铁电压、电流、束诊等相关参数上,经常忽略了这些起支撑作用的报警监测系统的有关信息,使这些支撑系统所发生的故障或报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对这些报警进行处理,将会引起机器故障,严重时会损坏设备,造成财产损失。这些监测系统中所监测到的报警信息一般只在分离的中控室监测屏幕上进行相应提示,一旦发生报警,值班人员并不能及时看到这些信息。为了能够把这些系统中的监测情况及时有效凸显,在故障出现时及时通知并“强迫”当前值班人员查看故障所在,本课题提出了一体化综合报警平台的设计。本综合报警平台是集成了漏水、温度、水压、液位等八种监测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报警平台;实现了在某一监测子系统有报警出现,该平台能够立即凸显相应的监测系统的报警信息,通过声光报警方式达到及时通知并“强迫”值班人员处理具体故障的目的。综合报警平台采用NET+MSP430+CPLD的架构,集成了A/D、D/A转换,数字状态量监测控制、远程开关量控制等的应用,其ADC和DAC模块的积分非线性度分别好于0.4%和0.2%,数字量控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现场测试和使用,达到了综合报警的目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扩展应用VHDL语言,对其他课题实现了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精确相位捕捉和任意两相位点的匹配设计,现场测试达到预期目标。
[Abstract]:Modern accelerator system is a huge system engineering, it contain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equipment, these equipments need long-term stable and safe operation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accelerator and beam supply.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equip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detect and alarm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se equipments in real time.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accelerator, i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that how to notify the alarm information of these equipments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time, and then reduce the loss caus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equipment. The heavy ion accelerator in Lanzhou is composed of the CSR cooling storage ring of the CSR cyclotron and SSC cyclotron, which is an ECR ion source and SFC injector. Separate systems such as leakage monitoring, water level and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magnet temperature detection, power line temperature alarm and so on have been provided on the existing accelerator devices.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accelerator, since the main focus of the accelerator shift personnel is on the closely relate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magnet voltage, current, beam diagnosis and so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supporting alarm monitoring system is often ignored. The failure or alarm of these support systems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If we let them develop and do not deal with these alarms, it will cause machine failures, damage equipment and cause property losses. The alarm information monitored in these monitoring systems is usually only prompted on the monitor screen of the separated central control room. Once the alarm occurs, the staff on duty cannot see the information in time. In order to show the monitoring situation in these systems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to notify the failure timely and "force" the current duty personnel to check the fault lo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alarm platform. The integrated alarm platform is a comprehensive alarm platform which integrates eight monitoring systems such as leakage, temperature, water pressure, liquid level, etc. The platform can immediately highlight the alarm inform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monitoring system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imely notification and "forcing" the staff on duty to deal with specific failures by means of acousto-optic alarm. The integrated alarm platform adopts the architecture of net MSP430 CPLD, and integrates the applications of A / D / D / A conversion, digital sta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remote switching control, etc. The integral nonlinearity of ADC and DAC modules is better than 0.4% and 0.2% respectively. The digital control can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alarm through field tes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research, the VHDL language is extended to realize the precise phase capture of two sinusoidal signal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the matching design of any two phase sites for other subjects. The field test achieves the desired goal.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7;TL5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仲元;王文质;严可慈;李信;;设计走向科学化的重要途径——设计方法学研究的崛起及其成就[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2 刘芙;魏巧荣;张树芹;寇琳;;创意设计的人文价值观导向分析[J];知识经济;2013年23期
3 安尊志;秦汉帅;;概念创新设计的意义与内涵[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4期
4 陈琪 ,徐林林;产品的绿色设计浅析[J];机电国际市场;2001年12期
5 沈杰;二次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温晓华;设计和开发在服务性组织中的实施[J];重型汽车;2004年06期
7 李敏;;绿色设计——二十一世纪的设计潮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7期
8 孙利群;关于现代设计中艺术性质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5年03期
9 牛晓;技术矛盾——创新设计问题的切入点[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5年07期
10 张兰娣,马轶群;绿色设计[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巍;;关于设计的思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于宏杰;;设计的思考[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国际发展趋势[A];北京工业设计发展报告[C];2000年
4 孔凡让;李川奇;郑庆和;;设计与发明[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家民;孙浩章;张娜;;绿色设计的理论前瞻与实践后顾[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成忠;曹海艳;况成泉;;简析设计中的复古[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7 高洋;刘志峰;黄海鸿;张雷;;产品拆卸性能的设计过程评估[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万举勇;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军;;创意产业视野下设计的行为演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媛媛;孙青;;浅谈设计思维[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寸十;谈与“设计”相关的几个概念[N];建筑时报;2003年
2 Sami Nerenberg;设计的维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实习记者 全文鑫;年江:设计,个人思想的延续[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航工业制造所 段爱琴 王兴华;应用六西格玛设计究竟改变了什么?[N];中国航空报;2011年
5 王庆林 山东天翔毛纺织有限公司开发部主任;让设计附加值成为企业“必杀技”[N];中国纺织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蔡萌;中国设计:暗香涌动[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于 丹;景观的过度设计与适度设计[N];建筑时报;2006年
8 记者 王光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舰船设计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N];中国船舶报;2010年
9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杭州之门”项目的绿色设计及分析[N];中华建筑报;2013年
10 世博;上海世博会门票设计师 揭秘鲜为人知的细节[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加晴;基于分解的设计过程重用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容芷君;基于群体决策的协同设计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崔卫华;产品多领域协同设计过程的CCM-A建模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罗天洪;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周丹;基于设计元与公理设计理论的能量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保建;协同设计中的协作支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年
7 孟昕;SoC设计优化的域特定语言方法和建模[D];浙江大学;2010年
8 梁艳红;基于专利挖掘的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侯鑫;基于本体的设计重用技术研究及其在CAFD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谭武征;基于知识的概念创新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义桥;基于嵌入式的脉搏波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邢译允;基于交互理论的校园公交站点服务体系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李聪;情景化设计在陶瓷香薰器包装中的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庄先涛;智能变电站虚端子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王小婉;基于墨流工艺的现代设计实践[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6 徐国君;光影与展示设计的意蕴营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晓琳;智能健康手表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8 成立涛;基于FPGA的高速PCIe光纤接口卡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伟;便携式线阵CCD测量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15年
10 申海宏;中石油青海销售公司成品油二次配送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75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07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