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腿式弹跳机器人的搭载回收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8-07-16 09:39
【摘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凭借出色的越障性能,小型弹跳机器人非常适用于狭窄空间和多障碍环境,但也因体型和续航能力限制,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工作;此外,考虑到环境的复杂性,单一的弹跳机器人可能无法完成任务,本文基于实验室研制的腿式弹跳机器人,设计了搭载检测平台,组建了子母机器人系统,重点研究了子母机器人的相对定位方法及子机器人搭载回收策略。首先,规划了搭载回收系统的两大研究对象——弹跳机器人和搭载机器人的设计方案。针对早期研制的弹跳机器人的不足,提出两种弹跳机器人自复位和航向调节方法,有效提升了弹跳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设计了安装在弹跳机器人头部用于位姿检测的双面圆形色标及驱动机构。完成了弹跳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电路设计,操作者或搭载机器人可无线控制弹跳机器人运动。设计了搭载机器人硬件系统,包括车体子系统、RGB-D信息反馈子系统、无线通信子系统和监控终端。其次,在硬件基础上,设计了弹跳机器人检测方法及回收策略,对基于RGB-D信息的位姿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颜色识别的搭载机器人和弹跳机器人相对航向角检测方法,提出基于彩色和深度图像匹配原理的子母机器人间距离检测方法。特别地,提出一种基于子母机器人动态协作的抗背景干扰检测方法,弥补了面积过滤法的不足,能在众多的干扰物中准确定位弹跳机器人。最后,对子母机器人的基本运动性能及搭载回收相关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增加了色标、调节机构等负重后,弹跳机器人可弹跳75cm高,30cm远,自复位和航向调节方法测试结果验证了机构设计的有效性:在设定的速度倍率下,搭载机器人直行2米的横向和纵向偏差均在1.5cm以内,转弯误差在5°以内;搭载机器人和弹跳机器人航向角检测的最大误差分别为2.9°和7.4°,距离检测精度在2cm内;弹跳机器人搭载回收综合实验结果说明了搭载机器人在2米范围内能准确计算弹跳机器人航向角和距离信息,成功定位并追踪弹跳机器人,50次回收实验的成功率为92%,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系统的可行性。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 field, new challenges to the adaptability of robot environment are put forward. Small bouncing robots are well suited to narrow spaces and multi-obstacle environments with excellent barrier performance, but they are also unable to work long hours long distances due to their size and ability to survive; in addition,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A single bouncing robot may not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task. Based on the leg hopping robot developed in the laboratory, this paper designs a platform for carrying on the detection, and constructs a sub-mother robot system.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method of the sub-mother robot and the recovery strategy of the sub-robot are studied. Firstly, the design scheme of bouncing robot and carrying robot is planned.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bouncing robot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tage, two kinds of self-reset and course adjust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kinematic performance of the bouncing robot. A double-sided circular color standard and driving mechanism are designed for position and pose detection in the head of a bouncing robot. The sensor and control circuit of bouncing robot is designed. The robot can be wirelessly controlled by the operator or the robot. The hardware system of carrying robot is designed, which includes vehicle body subsystem, RGB-D information feedback sub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and monitoring terminal.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hardware, the detection method and recovery strategy of bouncing robot are designed, the position and pos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RGB-D inform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relative heading angle detection method of carrying robot and bouncing robot based on color recogni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matching principle of color and depth images, a distance detection method for submother robots is proposed. In particular, an anti-background interferenc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ynamic cooperation of the sub-mother robot is proposed,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area filtering method and can accurately locate the bouncing robot in a large number of interference objects. Finally, the basic mo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ub-mother robot and the related methods of loading and recovering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fter adding the weight of color standard and adjusting mechanism, the bouncing robot can bounce 75cm 30 cm high. The test results of self-reset and course adjusting method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echanism design: under the set speed ratio, The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deviations are within 1.5cm and the turning error is less than 5 掳, the maximum errors of heading angle detection of robot and hopping robot are 2.9 掳and 7.4 掳, respectively, and the precision of distance detection is within 2c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pping robot can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heading angle and distance information of the hopping robot in a range of 2 meters. The success rate of successfully locating and tracking the bouncing robot for 50 times is 92, which verifies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宗全;岳明;;球形机器人的发展概况综述[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年03期

2 海丹;张辉;韩大鹏;郑志强;;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J];机电工程;2009年01期

3 唐建华;周晓燕;;机器人技术在中餐菜肴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12期

4 彭朔;王磊;;核电站检修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S2期

5 刘海波;;国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背景、模式、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机械与电子;1985年04期

6 张关富;;机器人概述[J];控制工程;1985年03期

7 陆际联;李根深;;机器人发展史[J];机器人情报;1994年01期

8 刘安心,,杨廷力;用连续法求一类混合链机器人机构的全部位置正解[J];机器人;1995年03期

9 齐伯文,崔岩,林彬;建筑业中应用机器人的前景[J];黑龙江电子技术;1995年03期

10 李元宗,史贵柱,武利生;管内步伐式行走机器人[J];机器人;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张铁;叶凯麟;谢存禧;;比赛用手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与制作[A];第11届粤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马书根;;中国有必要用机器人吗?——多关节机器人的开发[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立;张登材;刘朝晖;陈永;;周期信号扰动法应用于机器人机构混沌运动的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凯军;应鸿;鲁守银;;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开发背景及技术动向[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年

5 董亚超;秦余新;刘青松;钱建华;向文元;;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救援机器人研发现状和特征[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芮执元;许巍;;电解质一级清理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莹;郭小萍;赵娟平;;一种全方位移动型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8 贾磊;李贻斌;王孝红;扬超英;隋青美;吴耀华;张承进;;第十七篇 自动化工程[A];2007-2008山东省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9 徐勇明;张培仁;郑旭东;;四轮F180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方法[A];2004中国机器人足球比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礼钜;吴朝彬;雷勇;吴江;;七重修正四面体变几何桁架机器人的间接位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将辉;机器人需求逐年增长 产业化需多方合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2 谈大龙 卢桂章 贾培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机器人[N];科技日报;2000年

3 记者 胡斌;哈工大机器人“走”出实验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郑东鸿 于海;机器人 工业生产的“生力军”[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5 本报记者 夏杰生 王庆;中国机器人 构筑新生活[N];中国冶金报;2001年

6 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刘培香;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在哈工大诞生[N];光明日报;2005年

7 ;给机器人插上理想[N];徐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晓东;云南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实现多项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给机器人以灵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熊燕;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在滇研发成功[N];云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宏伟;气动单足机器人垂直跳跃动态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白阳;重心自调整的全方位运动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猛;仿青蛙跳跃机器人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杨清梅;基于数据融合的拱泥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张忠林;“穿地龙”机器人转向机构与位姿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薛颂东;面向目标搜索的群机器人协调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连存;布设式机器人抗过载机构及差异化的人机交互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项宏伟;便携式可变形履带式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运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9 卜迟武;风机叶片打磨机器人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毛世鑫;辐射对称仿生柔体机器人协同推进机理及实现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辉;军用球形机器人的概念研究及工作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宋岩;一种尺蠖式爬行机器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巩喜然;爬楼梯载人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王晓芸;轮腿复合式救援机器人机构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5年

5 王玉博;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战浩;四足机器人穿越台阶静态稳定步态规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岩;抢喷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结构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盛杨;一种并联回转机器人的误差分析与标定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邢孟哲;面向地震救援的被动变形灾害信息采集机器人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武杰文;码垛机器人静力学及动力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5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125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