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半主动悬架系统刚度动态迭代跟踪控制

发布时间:2018-08-23 20:40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结合可变刚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特点,提出动态迭代跟踪控制算法,并应用于可变刚度半主动悬架系统。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七自由度整车仿真模型。选取簧载质量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的均方根为平顺性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遗传算法确定典型工况下悬架最优刚度。采用动态迭代跟踪算法控制悬架刚度,根据所得刚度与最优刚度的差异确定控制算法的修正系数,在典型工况下使其控制参数与寻优所得参数吻合,并对其他工况下的控制效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算法在混合工况下能有效地使簧载质量加速度均方根减小6.34%,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减小7.35%,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of vehicles, a dynamic iterative tracking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ble stiffness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even degrees of freedom vehic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The spring mass acceleration, the moving stroke of suspension and the root-mean-square root of tire dynamic load a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ride comfort. The weight coefficients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re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optimal stiffness of suspension under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algorithm. The dynamic iterative track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uspension stiffness.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ntrol algorithm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tained stiffness and the optimal stiffness. The control effect under other working conditions is verif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of spring mass acceleration by 6.34 and the RMS of suspension moving stroke by 7.35 under mixed working conditions, thus improving the ride comfort of vehicle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5241)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2012-ZBZZ-030)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11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31255)~~
【分类号】:TP18;U4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龙,周孔亢,李德超;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技术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01期

2 谢俊,刘军,郭晨海,马履中;汽车半主动悬架的多目标遗传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05期

3 杨波涛,王庆丰,夏仲凯;液压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1期

4 尹丽丽,高婷婷;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5 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半主动悬架的试验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机床与液压;2004年06期

6 陈龙;汪若尘;江浩斌;周立开;汪少华;;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的时滞控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24期

7 尹丽丽,高婷婷;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8 王志勇;樊文欣;;关于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的研究[J];山西科技;2006年01期

9 任勇生;周建鹏;;汽车半主动悬架技术研究综述[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10 赵研;寇发荣;方宗德;;汽车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模型仿真与性能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佳;王洪礼;葛根;;汽车半主动悬架振动的随机分岔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许佳;王洪礼;葛根;竺致文;;二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随机振动的首次穿越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3 郑玲;高轶男;周忠永;;非平稳行驶条件下汽车半主动悬架复合控制方法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4 郑玲;高轶男;周忠永;;非平稳行驶条件下汽车半主动悬架复合控制方法研究[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方子帆;邓兆祥;阮登芳;朱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姚嘉凌;闵永军;蔡伟义;;车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滑模控制试验研究[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余淼;董小闵;李锐;廖昌荣;陈伟民;;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研究及道路试验[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祝世兴;王海军;王鹏;;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的联合仿真[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9 董小闵;李祖枢;余淼;廖昌荣;陈伟民;;仿人智能控制及其在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中的应用(英文)[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八分册)[控制理论与应用(专刊)][C];2009年

10 赵永香;申永军;田佳雨;;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蔚华;半主动悬架电动轮汽车的动力学特性与振动控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2 秦也辰;基于路面识别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许佳;汽车半主动悬架的首次穿越与随机最优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余淼;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董小闵;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仿人智能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袁传义;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及其优化设计[D];江苏大学;2007年

7 梅雪晴;轿车半主动悬架构件的疲劳可靠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祝辉;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吴参;车辆半主动悬架非线性特性与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仕生;车辆可变阻尼减振器半主动悬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排排;轿车半主动悬架的参数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武鹏;车辆半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3 金泉;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智能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辉;车辆半主动悬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赵开林;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7年

6 刘峰;基于显式预测控制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D];浙江大学;2015年

7 吴西;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与ABS的协调控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李明;汽车半主动悬架可变阻尼减振器的结构及阻尼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雷蓓蓓;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10 卢亚慧;基于磁流变阻尼器双曲正切逆模型的半主动悬架H_∞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99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199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