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聚合物超细纤维结合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生物传感体系

发布时间:2018-11-12 17:19
【摘要】:生物传感器具有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生物医学研究、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和发酵工程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生物传感器的要求除了降低检测极限、增强检测特异性外,正朝着微型化、简约化和方便化的方向发展。静电纺丝制备的超细纤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功能基团的接枝和检测物捕获,其三维多孔结构有利于检测介质和对象的渗透,可增加检测的灵敏性和响应速度。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荧光分子可克服普通荧光分子的聚集促使猝灭(ACQ)效应,同时其量子产率是普通荧光分子的数倍。据此,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AIE效应的新型荧光分子,并且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将修饰后的AIE分子接枝于静电纺丝纤维表面构建了不同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基于AIE的发光机理,制备了检测细菌的荧光纤维膜;针对“turn on”或“turn off”检测易受外界干扰的问题,制备了比率型荧光纤维膜检测疾病标志物;为了进一步降低检测极限和响应时间,制备了自放大的荧光检测纤维膜和自驱动的双面短纤维分别检测过氧化氢(H202)和细菌。合成了带有三聚氰氯的四苯基乙烯(TPE)衍生物,验证了此TPE衍生物具有AIE效应,并将其接枝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纤维上,进一步进行甘露糖修饰得到纤维膜检测载体。纤维表面的甘露糖和大肠杆菌(E.coli)菌毛蛋白特异性结合,导致纤维膜上的TPE聚集发光。通过实验筛选得出PSMA含量达到90%时,纤维捕获细菌达到饱和。通过优化纤维表面接枝密度,与不同浓度的细菌作用后制备纤维膜色带,根据纤维膜发光强度可裸眼判断细菌的浓度,细菌浓度检测范围是102-105CFU/ml。采用羟基化TPE和头孢菌素类似物为原料合成了带有头孢菌素的TPE探针,并证实了其对β内酰胺酶具有特异性荧光响应。在PSMA纤维表面接枝E.coli相关菌种(耐药菌E. coli JM109/pUCl9和非耐药菌E. coli JM109)的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结果表明可特异性捕获细菌,核酸适配体接枝密度影响纤维膜对细菌的捕获能力。耐药菌内的β内酰胺酶催化断裂作用诱导TPE发光,可对捕获在纤维表面上的耐药菌进行显色,荧光响应的裸眼检测极限为102 CFU/ml。同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TPE探针产生活性氧(ROS)可以有效杀死耐药细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表面胺化后修饰磷酸化的荧光素分子,再吸附带有季铵盐的TPE衍生物实现了荧光素的猝灭和TPE的AIE效应。碱性磷酸酶(ALP)脱去磷酸根后荧光素发光,同时TPE的AIE效应减弱,根据二者荧光强度的比率可确定ALP浓度。结果表明表面氨基密度为30 nmol/mg时,纤维对ALP具有最佳的比率型荧光响应,检测极限为1.5mU/ml,检测范围为0-100mU/ml。当ALP的浓度低于80 mU/ml时,纤维色带的颜色随着ALP浓度增加而改变,可通过裸眼判断血清样品中的ALP含量。制备了带有醛基和磺酸基的TPE衍生物,并将其和荧光桃红B (PhB)同时共价接枝在PSMA纤维表面。纤维膜吸附鱼精蛋白后PhB发生静态淬灭,TPE产生AIE效应发射青色荧光。用肝素置换、或胰蛋白酶水解吸附鱼精蛋白后,AIE和静态淬灭效应均逐渐减弱,PhB开始发射黄色荧光,基于青光和黄光强度比率的变化可确定肝素和胰蛋白酶的浓度。通过优化TPE衍生物和PhB的接枝密度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通过计算得到肝素的检测极限为0.02 U/ml,并且可通过纤维色带的颜色转变裸眼判断0-0.8 U/ml的肝素和0-8 μg/ml的胰蛋白酶,并适用于血清和尿液样品的直接检测。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将自放大反应构筑于纤维膜上用于H2O2的检测。PET纤维上固定含硼酸的胆碱自放大分子并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吸附TPE衍生物,PSMA纤维表面固定胆碱氧化酶(ChOX),两种纤维的复合膜用于了 H2O2的检测。PET纤维膜吸附TPE衍生物因AIE效应发蓝光,H2O2氧化PET纤维膜上的硼酸基团后自放大分子发生重排,吸附的TPE衍生物和胆碱分子从PET纤维膜上脱落,纤维膜上的荧光减弱;同时脱落的自由胆碱被PSMA纤维上的ChOX氧化产生H2O2并参与反应,直至纤维膜上的TPE衍生物全部脱落,根据纤维膜完全褪色的时间可以定量检测痕量的H2O2。结果表明TPE的吸附量显著影响检测效果,吸附密度为23 nmol/mg时检测效果最佳;和没有放大反应的检测效果相比,基于放大反应在检测极限和检测时间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对H2O2的检测极限达到了 0.5μM,且可以根据褪色时间定量检测0.5-8.0μM的胆碱。为了增加荧光探针和分析物的相互作用,采用自驱动的短纤维作为检测载体。采用并列双针头制备双面短纤维,一侧聚合物为PSMA,另一侧为单氨基保护己二胺修饰的PMSA,将过氧化氢酶(CAT)和TPE衍生物分别修饰在双面短纤维两侧。CAT催化H2O2反应生成氧气推动短纤维运动,捕获细菌后因聚集作用TPE发光,构筑了对E.coli特异性响应的自驱动微马达。通过系统地研究不同长度的短纤维运动情况,表明长度为10 μm的双面短纤维均方位移(MSD)最大,荧光响应效果最好。通过研究H2O2浓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确定了 3.5%的H2O2为最佳的燃料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自驱动双面短纤维在1分钟内的检测极限为65 CFU/ml,检测范围为65-105CFU/ml。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静电纺超细纤维和AIE效应的优势构筑了一系列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生物传感器。制备的新型纤维色带可裸眼判断被检物的浓度范围,无需复杂的实验设备,为实时、在线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该体系也可通过荧光检测定量表征被检物的浓度,基于AIE效应、荧光强度比率分析、信号放大反应和自驱动载体等手段可提升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为拓展静电纺纤维作为生物传感载体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212.3;TQ34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刚;生物传感器[J];电气时代;2000年06期

2 尹畅,刘健平,范静华;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0年04期

3 平永苍,黄振芳;测酚生物传感器的进展[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0年03期

4 孙康,李仲辉,陈孝康;主客体葡萄糖、乳糖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4期

5 长孙东亭,罗素兰;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通报;2001年11期

6 蔡德聪;生物传感器发展与应用前景[J];传感器世界;2001年10期

7 吴西梅,刘欣,陈永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8 李真;戴媛静;陈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9 黄刚;;生物传感器露真颜[J];中国电子商情;2002年10期

10 何星月,刘之景;生物传感器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雅梅;王秀奎;郭万春;袁晓燕;;明胶/低晶态磷灰石复合纤维膜的研究[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丁雅梅;王秀奎;郭万春;袁晓燕*;;明胶/低晶态磷灰石复合纤维膜的研究[A];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韩凤选;贾潇凌;赵瑾;赵蕴慧;樊瑜波;袁晓燕;;利用明胶促进细胞向电纺纤维膜内部生长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4 陈鹏程;黄小军;徐志康;;纳米纤维膜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红;袁晓燕;;乳芯电纺纤维膜对BSA的释放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陆莹;吴志红;李沐芳;王栋;;具有重金属离子吸附及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功能的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其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7 李永健;王娇娜;李从举;;载银离子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对噻吩吸附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王栋;李沐芳;赵青华;;具有光催化自清洁功能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钟鹭斌;苑志华;LiuQing;尹君;程晓夏;郑煜铭;;负载铁-锰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10 林凡波;范晓玉;张友玉;姚守拙;;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信号放大的腺苷荧光适体传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景春 唐贵炎;兴邦将批量生产纳米纤维膜[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3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4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5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7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8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聚合物超细纤维结合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生物传感体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2 毛雪;ZrO_2基纳米纤维膜的柔性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郎晨宏;静电纺压电纳米纤维膜在声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4 陈正坚;明胶/聚己内酯基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耀明;高温烟气净化用孔梯度陶瓷纤维膜的设计、制备及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雷艮;静电纺聚砜纤维膜的改性处理及对染料的过滤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毛贺;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李鹏;新型Fe~(3+)薄膜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卢思宇;基于氨基酸分子制备聚合物碳点的荧光机理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周福林;基于工具酶辅助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荧光生物传感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邰思翰;载细菌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威;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膜及其纤溶功能化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袁利娟;静电纺丝制备聚酰亚胺交联纳米纤维膜及其作为锂电隔膜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牟洪伟;静电纺丝法制备聚酰亚胺/二氧化钛复合纳米纤维膜[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何雪飞;乳清浓缩蛋白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洪菲菲;磁响应柔性S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液相分离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7 马浚程;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溶菌酶吸附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杨印景;碳管增强聚丙烯腈/尼龙6复合纤维膜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9 刘波文;尼龙56纳米蛛网纤维膜的可控制备及其空气过滤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10 张仁忠;多级介孔TiO_2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27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327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