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8 16:41
【摘要】:随着航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机构的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人们迫切寻找一种机构在高速,轻质运动的条件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构件在高速,轻质,重载的条件下运动,一定会发生变形,也就是要将容易变形的构件作为柔性构件来分析。并联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并联机器人具有惯性小,累积误差小,刚度大,运动精度大,稳定,运动学反解容易获得等优点。弥补了串联机器人在高速,轻质,高精度领域的空白。因此同时具有柔性机构和并联机构两方面的特点的柔性并联机器人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为分析对象,对3-RRRT并联机器人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然后进行虚拟样机仿真,对机构的受力特性,动态特性做了更加全面的分析。首先对3-RRRT并联机器人运用D-H坐标法在其上关节处建立了坐标系,得出了机构位置反解,驱动角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角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次运用牛顿欧拉递推法给出了其递推的力分析过程。并且建立了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运用MATLAB进行数值求解,最终求得其逆动力学解,得出驱动杆件所需的驱动力矩随时间的关系。然后运用SOLIDWORKS建立其三维模型,共分为三部分,动平台,静平台,和三条支链(每条支链三个杆)。然后导入到ADAMS中进行关节约束的建立,对其进行刚体逆运动学和正向动力学仿真,得出驱动力矩曲线和杆件受力曲线。最后在ANSYS经典界面中对每条支链的第三个杆进行了网格的划分,将其变为柔性。首先设置材料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等参数,输出为MNF格式文件,然后导入到ADAMS中替换掉刚体。然后进行刚柔耦合仿真(动平台和静平台属于刚体,每条支链的第一个杆和第二个杆是刚体,第三个杆是柔体)得出了在刚柔混合的情况下的末端轨迹,然后与刚体的状态下作比较。得出其运动轨迹的特性,以及柔性杆件所受应力的变化曲线。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fl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mechanism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a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method of the mechanis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peed and light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peed, light weight and heavy load, the component must be deformed, that is to say, the easily deformed member should be analyzed as a flexible member. Parallel robo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rontier topics in the field of robot. Parallel robo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inertia, small cumulative error, large stiffness, large motion precision, stability, easy to obtain kinematics inverse solution and so on. It makes up the blank in the field of high speed, light weight and high precision. Therefore, the flexible parallel robo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flexible mechanism and parallel mechanism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robot.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model of 3-RRRT parallel manipulator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of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hen virtual prototype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mechanical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 are analyzed more comprehensively. Firstly, the coordinate system of 3-RRRT parallel robot is established by D-H coordinate method, and the position inverse s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is obtained. The change of the driving angular displacement with time, the change of angular velocity with time, and the curve of angular acceleration with time are obtained. Secondly, the force analysis process of Newton Euler recursive method is given.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force and torque are established. The inverse dynamic solution is obtained by using MATLAB,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ing torque and time is obtained. Then SOLIDWORKS is used to build its 3D model,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oving platform, static platform, and three branching chains (three rods for each branch chain). Then it is introduced into ADAMS to establish the joint constraint, and the inverse kinematics and forward dynamics of rigid body are simulated, and the driving moment curve and the force curve of the bar are obtained. Finally, the third bar of each branch chain is meshed in the ANSYS interface to make it flexible. The parameters such as elastic modulus, Poisson's ratio, density and so on are first set and output to MNF format file, then imported into ADAMS to replace rigid body. Then the rigid-flexible coupling simulation (the moving platform and the static platform belong to the rigid body, the first rod and the second rod of each branch chain are rigid body, the third bar is the flexible body) and the end trajectory is obtained in the case of rigid and flexible mixing. Then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rigid 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tion track and the curve of the stress of the flexible member are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华,张晓;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识别[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3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4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7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8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9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10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柯丰恺;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3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363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0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